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相关知识完成18~20题. 18.右图所反映的行业是 A.邮电通讯业 B.商业 C.交通运输业 D.建筑业 19.关于商业中心组织形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商业街只是为消费者购物提供方便 B.商业街只是建立在市中心以方便顾客 C.上海南京路商业街遵循的是市场最优原则 D.商业小区为消费者提供高档商品服务 20.下列关于当今国际贸易基本格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和燃料.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 B.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小麦.玉米.乳畜等几种农产品.出口商口单一 C.国际贸易只是指商品的交易.不包括商业信息的交易 D.近年来高科技产品的进出口所占市场比重趋于增加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挪威、瑞典和芬兰三国森林覆盖率高,资源环境独特,经济发展水平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挪威、瑞典和芬兰地理位置及重要矿产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芬兰人口530万,面积33.8万平方千米,其中内陆水域面积占10%,拥有大约18.8万个湖泊。

芬兰1921年起实行义务教育,此后又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传统经济以森林为基础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传统产业进行调整和改革。政府重视科技投入,鼓励企业与大学或研究院合作,将科研成果产业化。政府还要求企业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规范化运作,并鼓励本国的企业走出去,或者使企业股本结构国际化,使得一大批企业走向了国际市场。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芬兰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国际有关组织评为世界“技术最发达国家”“最具竞争力国家”。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芬兰、挪威和瑞典三国面积最广的自然带是 。 

它们有一些相同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资源密集型工业部门有 等。 

(2)奥斯陆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其形成原因是 。 

(3)芬兰、挪威和瑞典三国种植业产值都较低,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挪威航海业发达,其发展航海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4)吕勒奥是瑞典著名的钢铁工业中心,试分析其形成的区位因素。

(5)简要分析芬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1978年,安徽省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户冒险“包产到户”,拉开了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再次聚焦农村土地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07年到2008年,国际粮价一年内的增长超过50%,引起世界各国关注。

材料二:我国局部地区图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图示区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分析其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2)M河的名称是            ,简要说明M河作为气候分界线的地理意义。 

(3)应对国际粮价上涨,请你为图示区域应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三: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它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基础上的,农户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由集体统一管理和使用土地、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接受国家的计划指导,有一定的公共提留,统一安排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生活,有的还在统一规划下进行农业基本建设。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将会逐步发展成更为完善的集体经济。

——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四: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6)题。

(4)根据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30—5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的有利于革命和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的变化。 

(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干到户”与“小私有的个体经济”有何异同?

(6)概括指出材料四的决定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并简述其理由。

材料五: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的经营制度。对这一制度,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7)我国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

材料六: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一次对三农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作出意义重大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8)试说明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哪些政治常识的道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区域交通和农业技术条件的改变,对柑橘生产的影响。

(2)简述丘陵山区的治理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3)请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提出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材料一  1961年,全国一些地方的农民为了渡过困难,自发地搞起包产到户。安徽在1962年的年中,包产到户发展到了占农户的80%,川、甘、浙等省农村达70%,全国农村平均起来已经超过20%。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在全省实验推行包产到队、到户的责任田,1961年3月毛泽东含糊地批准他进行实验,这使得安徽的粮食迅速增产,并有余粮支援河南、江苏等地。但随即毛泽东严厉批判了安徽的做法,曾希圣因此被撤职。在此前后,浙江、山东等地,也有小规模的包产到户的尝试,最终都无疾而终,所有参与其中的干部,全部被整肃,无一幸免。“包产到户”被当作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东西,受到长期批判。

材料二  1978年秋天,安徽发生大旱灾,为了使秋种(种麦子)能顺利进行,有的地方干部就采取了把生产队的土地直接包给农户种的办法,搞“包产到户”。……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对此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万里说:“包产到户的问题,过去批了几十年,许多干部被批怕了,但过去批判过的东西,不一定是错误的;过去提倡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要靠实践来检验。” ……1978年11月24日的冬夜,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又做出了一个革命性的决定——“分田单干,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一字之差,性质完全不同。包干到户,农村土地真正实现了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农民通过承包获得对土地的经营权,农民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民用和平的方式夺了集体的生产经营权。

(4)依据材料4、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60年代开始及70年代末,农村搞“包产到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结局有何不同?

(5)依据材料,分析“小岗模式”与60年代“包产到户”有什么区别?“小岗模式”的推行有什么作用?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以后,法国农业发展的缓慢,大大制约了法国工业革命。二战后,法国开始改造小农经济。首先,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1945年,法国政府通过国家农业信贷银行发行五年期债券募集、1947年开始的马歇尔计划,共为法国农业提供90亿法郎的资金支持。从1954年起,法国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超过了每年政府预算的4.6%。其次,力促土地的集中经营,实现农业机械化。鼓励年长农民“退休”,政府为其颁发“离农终身补贴”;各地政府成立土地整改组织,负责收购农民的零散土地,进行平整整合后转卖给农业资本家;对于自行合并经营的农场减免税收;对农民购买农机给予优惠和贷款,农场主购买农机可享受国家银行的长期、低息贷款。第三,加强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一方面是政府组织各级农业公会和农业交流协会,通过这个组织传达和解释政府的农业政策,调查农业发展情况,组织农业交流活动等。另一方面是鼓励农民自行组织各种农业合作社,尤其是法国南部各类特种经营的农户基本上都加入到了各种农业合作社中,合作社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的方式引导农户进行生产,建立起农户与外界市场的联系,这弥补了各类特种经营难于扩大经营规模的缺陷。第四是加强农业科研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建设,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在第四和第五共和国时期,法国政府共设立了33所全国性的高等农业学院和农业工程学校,并且各省普遍设立了各种农业技术学校。政府规定,凡是独立经营农场的人必须要具备“农业技师”证书。法国农业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法国农业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法国成为20世纪中后期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李世安《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史》)

(6)战后,法国对落后小农经济的改造,对今天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转变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材料四  2005-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表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城市

10493元

11759元

13786元

15781元

17175元

农村

3225元

3587元

4140元

4761元

5153元

(7)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如何解决材料一中所反映的问题?

材料五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必须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8)结合材料二,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说明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