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海水运动表现形式主要有 . 和洋流.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为了加强与哈萨克斯坦合作,2002年12月4日,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建议俄罗斯联邦政府重新启动“北水南调”工程;修建一条大运河,将俄罗斯的鄂毕河河水南引,直抵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与之共同汇入咸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河。流量丰富,但航运价值不大,简述其主要自然原因。

(2)简述俄罗斯将鄂毕河水引入咸海的主要意义。

(3)俄罗斯的主要农业地带是在(    )

       A.①河流域            B.②河流域           C.③河流域            D.④河流域

(4)D、B地形区上修建铁路的最大地质困难是什么?

材料一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酱油,颜料之鲜艳者亦呼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陈作霖《秉烛里谈》

材料二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时期“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就是习俗更易具有了商业化趋向。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

——《新编中国通史·晚清社会风貌》

材料三  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倡导发动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必修Ⅱ):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四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7)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材料五  2009年入秋以来,包括重庆在内的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专家认为:此次旱灾既与天气异常有关,也有西南地区植被破坏、生态失衡有关。

       旱灾发生后,重庆市委、市府立即作出了抗灾的重要指示。各有关部门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8)西南地区遭遇特大旱灾和重庆市的应对措施给我们什么样的唯物论启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千年回首“路”的变迁

  在过去的千年里,轮子和轮子派生出的各式各样的道路改写了外在的和内在的世界地图。

  公元1、2世纪之交,罗马帝国国势和人口达到高峰,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古代交通运输网。罗马人共筑硬面公路8万千米,其中著名的有阿庇亚大道、波匹利亚大道、奥莱莉亚大道、弗拉米尼亚大道、埃米利亚大道、瓦莱里亚大道、拉丁大道等。另有无数条支线通往帝国各行省。这些道路四通八达,故有“条条道路通罗马”之说。

(1)请分析在“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时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年代,交通运输的方式和工具怎样?交通主要受制于哪些因素?

  公元前1世纪,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从此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在此后约一千年(从汉到唐)的时间里,各国客商来往于罗马与长安之间,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成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请问你对这条“丝绸之路”的认识如何?

  唐朝时的丝绸之路异常繁忙,但不久变得冷清,到宋朝建立的时候已经被废弃。除了因为气候的变化导致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绿洲数量锐减,以及阿拉伯人开始掌握养蚕和丝织技术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出现了一条连接中国的广州与中东的“报达”(即巴格达)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叫“广州通海夷道”)。长达五六十米的巨船(“埤仓”)的运输能力是“沙漠之舟”所无法比拟的,原来的丝绸之路被废弃,本在情理之中。

(3)“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表明世界上尤其是我国的哪一种交通运输工具水平在当时居世界前列?

  到了1100年,尼德兰和法国人猛然意识到,风车既然能驱动磨盘转,也就能驱动别的轮子转,而轮子一旦遇到阻力,就能产生与阻力相反的力,驱使物体平行移动。从此以后,欧洲出现了这样一种船:它借风力运行,但不同于帆船;它有桨,但不是用人力划的桨而是轮式的桨(螺旋桨)。这就是最早的“轮船”。它意味着,人类开始用轮子来增加行走的速度和力量——交通史上的机械时代开始了。

(4)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出现了哪些相应的交通运输方式?

(5)请说一下你对网络的看法。你认为这种“道路”的形式对你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