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 )
A.劳动力数量投入逐渐增加
B.自然资源的投入正迅速减少
C.生产资料投入逐渐减少
D.科技投入日益加大
A.劳动力数量投入逐渐增加
B.自然资源的投入正迅速减少
C.生产资料投入逐渐减少
D.科技投入日益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下材料回答问题。
(1)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沿 、 、 、 分布。
(2)A开放地区大量出口农产品,简答该地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主要差异。
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24亿元猛增到1998年的79 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就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4)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5)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6)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
材料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为包括西藏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五
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其他地区大力支持下,近30年来西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材料六
西藏自治区经济变化情况表
年份 | 人均生产总值(元) | 各产生的产值(亿元)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1978 | 375 | 3.37 | 1.84 | 1.44 |
1992 | 1 468 | 16.59 | 4.46 | 12.24 |
1999 | 4 166 | 34.19 | 24.00 | 47.42 |
2007 | 12 109 | 55.33 | 96.57 | 190.29 |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公报)
(7)根据材料四、六,运用经济常识分析西藏经济变化的状况及其原因。
(8)结合材料四、五、六,概括西藏走特色发展道路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分析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料一:国家“十一五”规划重新划定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10个省(市)。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劳动生产效率和土地生产力高。但是1998-2005年东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调减了686.7万公顷,昔日的“鱼米之乡”成为影响全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主要地区。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和内蒙的部分,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林木生产基地,但不合理的农业发展也带来了农业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资料二:中国部分地区行政区示意图
资料三:长江三角洲部分省市与黑、吉、辽三省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的比较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全国 | |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2006年) | 0.31 | 0.21 | 0.10 | 0.02 | 0.07 | 0.05 | 0.10 |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千克/公顷) (2006年) | 4916 | 5872 | 5870 | 7044 | 6207 | 6175 | 4885 |
资料四:东部地区各省市农业结构变动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上海 | 江苏 | 福建 | 山东 | |
种植业比例 | - | - | - | -+ | - | - | - |
林业比例 | -+ | ● | - | + | ● | ● | ● |
牧业比例 | + | + | + | +- | +-● | ● | + |
渔业比例 | + | + | + | + | + | + | +● |
农业结构变化率(℅1978~2005年) | 36.3 | 35.19 | 56.95 | 20.9 | 16.37 | 14.45 | 52.05 |
注“+”代表上升 “-”代表下降 “●”代表稳定。农业结构变化率数值越大,变化幅度越大。
(1)在上图中用已有斜线图例描绘出东部地区未描绘省区的范围。
(2)依据资料三,东北地区单位面积谷物产量比长江三角洲地区 (高或低),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黑龙江省人均谷物产量比江苏、浙江 (高或低),最主要原因是 。
(3)资料四中,反映出同一年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结构变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北方农业结构的变化幅度 (大于或小于)南方;种植业几乎都呈 趋势;牧业、渔业大致呈上升趋势;林业变化不大。
(4)A地有我国面积最大的 生态系统。黑龙江农垦局做出不再开垦三江平原荒地的决定,其生态意义有哪些? 、
(5)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山脉东西两侧地形区的农业结构应分别以 业、
业为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