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课文的重点是用图示的方法说明黄赤交角.对于学生来说.空间概念的建立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借助地球仪来演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可以用桌面来表示.教师拿着地球仪沿桌面运动一圈.然后指出.在地球仪上过球心的.与桌面相平行的大圆.可以看作是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很显然.黄道面与赤道面有一个夹角.演示说明之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图. 关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初中地理第1册已经讲过.本课中讲同样的问题.主要区别是:第一.说明了太阳回归运动起因于两个重要因素.即地球公转和地球以黄赤交角倾斜着自转.如果地球不公转.直射点纬度就不会变化,如果地球不倾斜着自转.直射点将永远在赤道上.这也说明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比较细致地说明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过程.第三.与前面讲到的太阳高度日变化周期太阳日相对应.说明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回归年. 1.恒星日——是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其长度为23时56分4秒.它是地球自转一周的真正周期.以春分点为参考点进行度量:以春分点某一次在某地上中天为起点.以春分点下一次在同地上中天为终点.由于春分点的向西移动.在恒星日和地球自转周期之间还存在细微的差别.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回答下题。

(1)

1905,慈禧太后曾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而消灭。候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害,则决意实行。”这段话的实质是

[  ]

A.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有悔恨之意

B.

清政府准备实施“新政”

C.

慈禧太后决定采用“君主立宪”政体

D.

慈禧太后准备用立宪来抵制革命

(2)

有人称清政府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主要是因为

[  ]

A.

新政的措施仅仅涉及了军事问题

B.

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C.

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D.

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措施

(3)

有人说“20世纪初的立宪派实际上成了封建主义的同盟军”。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立宪派

[  ]

A.

成为封建势力的代理人

B.

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C.

背叛了其阶级立场

D.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查看答案和解析>>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段话的含义是


  1. A.
    国家主权不可分割是祖国统一的基本前提
  2. B.
    香港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不存在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
  3. C.
    香港回归祖国后,不能再同外国单独发生关系
  4. D.
    在“一国两制”中,社会主义为主体是不容讨论的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都江堰在今天的四川都江堰市。这个工程采取中流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这就控制了岷江激流,使水势转为平缓,免除了水灾,还能灌溉300多万亩农田。在沙石冲积很深的河床上,中流作堰,十分艰难。李冰在群众的帮助下,用竹篓装满鹅卵石,再连成数丈一段,投入江心。一层层累叠起来,一道牢固的分水堰终于筑成了。汹涌澎湃的岷江水,依从人的意志,一分为二,进入内、外两江,李冰命石匠凿了三个石人,立在内江水中,用来观察水位变化,使水位保持在不低于石人脚、不没这石人肩的位置上。到汉代,人们雕刻了李冰的巨大石像,立在外江,作为纪念。

1)都江堰工程是________

 A.精神文化景观        B.物质文化景观

2)这一水利工程的上游是________江,在今四川省灌县进入________平原,过去常发生水旱灾害。

3)都江堰工程至今恩泽“天府之国”的良田,它通过都江鱼嘴________水,宝瓶口________水,飞沙堰和人字堤溢洪,这项工程既可________,又可________,作用巨大。

4)都江堰工程是一个顺应________,并充分利用________,保护自然,满足人类的________发展的工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都江堰在今天的四川都江堰市。这个工程采取中流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这就控制了岷江激流,使水势转为平缓,免除了水灾,还能灌溉300多万亩农田。在沙石冲积很深的河床上,中流作堰,十分艰难。李冰在群众的帮助下,用竹篓装满鹅卵石,再连成数丈一段,投入江心。一层层累叠起来,一道牢固的分水堰终于筑成了。汹涌澎湃的岷江水,依从人的意志,一分为二,进入内、外两江,李冰命石匠凿了三个石人,立在内江水中,用来观察水位变化,使水位保持在不低于石人脚、不没这石人肩的位置上。到汉代,人们雕刻了李冰的巨大石像,立在外江,作为纪念。

1)都江堰工程是________

 A.精神文化景观        B.物质文化景观

2)这一水利工程的上游是________江,在今四川省灌县进入________平原,过去常发生水旱灾害。

3)都江堰工程至今恩泽“天府之国”的良田,它通过都江鱼嘴________水,宝瓶口________水,飞沙堰和人字堤溢洪,这项工程既可________,又可________,作用巨大。

4)都江堰工程是一个顺应________,并充分利用________,保护自然,满足人类的________发展的工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该为“我国某区域图”,结合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

材料二 农业部于2003年11月6日发文要求:在我国75%以上的农村地区要逐步推广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科院的农业耕作研究成果“保护性耕作法”。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

材料三 表2中的数据是图中M地区已推行“保护性耕作法”,而N地区没有实行时的土壤、大气在春、冬季时平均情况统计资料。

表2:M、N两地不同耕作方法对环境影响

地区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有机质

大气悬浮质

大气水分

M

23.5%

16.7%

3.2%

3.4%

34.5%

N

6.3%

25.5%

0.7%

14.6%

18.6%

(1)填出图中两个地区的名称。

M________;N________。这两个地区被誉为“________”。(6分)

 (2)“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材料三显示,“保护性耕作法”保护了土壤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使大气中________减少,________增加。(4分)

(4)图中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实施“保护性耕作法”以后,对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有哪些改善?(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