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艰苦努力.中国上海获得了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为主题的2010年世界贸易博览会的主办权.据图9回答20~21题: 20.上海老城区和浦东新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分别是: ( ) A.气候.军事 B.河流.政策 C.矿产.政治 D.宗教.交通 21.借“世博会 东风.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其金融区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 .③ D.④ 图9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后,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域--环渤海经济圈正形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成为拉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读“环渤海地区略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材料二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是我国三大经济发展区域之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左右。天津作为其中一个老工业基地,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暴露出产业结构固化、管理机制凝滞等深层次矛盾。市委、市政府有的放矢地制定了“三五八十”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经过艰苦努力,天津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天津在振兴工业方面,充分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调整国有企业,利用项目投资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推动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了所有制结构调整;滨海新区则注重发挥区位优势,以高新技术带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使天津形成了以电子通信、化学工业、生物医药为支柱的新的产业格局。

(1)图中①、②两大工业基地,试比较两者在工业结构上的差异。(8分)

(2)试分析青岛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2分)

(3)分别指出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7分)

(4)从自然因素分析环渤海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4分)

(5)图中有我国商品棉的重要生产基地,试分析该地区影响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3分)

(6)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天津、青岛、大连,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李四光,湖北黄冈人。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创建同盟会,16岁的李四光加入了同盟会。孙中山勉励他说道:“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李四光青年时代怀着“科学救国”的雄心,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地质学,开始了他的地质生涯。

  30年代初,为了进一步探讨地壳表面各种痕迹的规律,李四光不畏艰险,几次横渡大江,跨越秦岭、南岭,亲自勘探测量,实地观察地层构造。1953年,李四光提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1954年,他亲自组织队伍,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石油普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接着,李四光与其他地质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国很快找到了钨、铬、铀、金刚石、煤及稀有金属矿藏,并在开发地热、地下水,研究第四纪冰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李四光的研究涉猎广泛,在古生物学、冰川学研究上取得很大的成绩。他对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推翻了过去的“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断言。在地质学理论的研究上,最重要的工作是创建了地质力学。他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把各种构造看作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对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特点,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分析,他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3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前景,从而否定了“中国贫油”的观点。在地震研究中,李四光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要认真观测地应力的变化。

  想一想:

(1)李四光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少年时期的远大志向有没有关系?

(2)我们应该学习李四光什么精神?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13亿人口日的宣传主题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分布,开发人口资源,维护人口安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材料二 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人士介绍,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人口总和生育率(所有妇女的累计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也因此各推迟了4年。 

材料三 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按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总量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将达到峰值14.6亿。据分析,在未来20年间,中国每年净增人口将保持在1000万左右。2002年中国15~64岁适龄劳动力将高达9.4亿,占总人口的65%左右。与此同时,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7%增加到11.8%,预测当峰值到来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高达23%。

(1)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在16亿人左右 
B.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13亿左右

C. 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D. 我国目前人口达到13亿,人口与环境尚属良性循环的关系

(2)下列有关人口生育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B.出生率是决定生育率的基础

C.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

D.影响生育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气候、水、土壤等

(3)我国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4)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必须正视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矛盾,坚定不移地执行

                           等基本国策。

(5)面对我国“白发浪潮”(老龄社会)的到来,你认为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技术即“煤变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煤变油”技术的国家之一。今后5~10年,我国将以内蒙古自治区、陕西、山西等省区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变油”战略。据此回答1-2题。

1.目前,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比例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水电、核能 B.煤炭、水电、石油和天然气、核能

C.石油和天然气、煤炭、水电、核能D.煤炭、核能、石油和天然气、水电

2.2004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下列措施中,从“开源”方面能有效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有(  )

①大力在海外投资石油的开发和经营 ②加速研究开发石油替代产品 ③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 ④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 ⑤加速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采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13亿人口日的宣传主题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分布,开发人口资源,维护人口安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材料二 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人士介绍,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人口总和生育率(所有妇女的累计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也因此各推迟了4年。 

材料三 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按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总量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将达到峰值14.6亿。据分析,在未来20年间,中国每年净增人口将保持在1000万左右。2002年中国15~64岁适龄劳动力将高达9.4亿,占总人口的65%左右。与此同时,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7%增加到11.8%,预测当峰值到来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高达23%。

(1)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在16亿人左右   B.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13亿左右

C. 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D. 我国目前人口达到13亿,人口与环境尚属良性循环的关系

(2)下列有关人口生育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B.出生率是决定生育率的基础

C.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

D.影响生育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气候、水、土壤等

(3)我国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 

                                       

(4)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必须正视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矛盾,坚定不移地执行

                              等基本国策。

(5)面对我国“白发浪潮”(老龄社会)的到来,你认为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