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环境对人口数量的限度一般用 来表示 A.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承载力 C.人口合理容量 D.适度人口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环境对人口数量的限度一般用     来表示

A.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承载力          

C.人口合理容量     D.适度人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环境对人口数量的限度一般用     来表示

A.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承载力  

C.人口合理容量     D.适度人口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7年5月太湖蓝藻大暴发,造成无锡市饮水危机。阅读材料与图片,对太湖蓝藻大暴发事件进行研究,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材料一:水华是蓝藻大量死亡腐败后在水面形成的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蓝藻一年中在水中随季节上下移动、漂浮(如右图)。太湖蓝藻每年一般在5月底6月初发生,多见于湖区周围的小水湾等水体流动性差的水域。

材料二:近20年来,化学工业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大小工厂遍布太湖周围地区。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太湖地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

材料三:城镇化的发展,使农业用地锐减,为了维持粮食总产量的相对稳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农村也开始大量使用抽水马桶,粪便污水处理能力极其有限。

材料四:无锡地区(右图)2006年冬季日平均气温达6.8℃,比往年高2.5℃;2007年入春以来日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偏高2.5℃,且入夏时间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2007年1到5月降水量减少,水位低;吹偏南风的时间比往年提早一个月。

 

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读长江三角洲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无锡市位于图中     (数字)处,该地正常年份    月出现梅雨天气,   月出现伏旱天气。

(2) 太湖和洞庭湖、鄱阳湖等其他湖泊一样具有             等多种功能。

(3) 试分析太湖平原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4) 按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太湖蓝藻大暴发事件属于________________。

⑸ 试分析太湖每年发生蓝藻现象的主要原因。

⑹ 试分析2007年5月初太湖无锡水域蓝藻大暴发的主要原因。

⑺ 有专家对太湖污水处理提出如下治理方案:把环太湖的污水集中起来,经过预处理后,穿过南通,送到黄海边生长着芦苇等植被的滩涂,最后排入大海。请你评价该方案的优缺点。如果你是无锡市市长,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蓝藻再度暴发。(至少4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下列材料,回答(1)~(4)题。

材料一 “以邻为壑”的含义。

以邻为壑,出自《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意思是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材料二 自上世纪50年代起,每年都有大量的垃圾从发达国家转到发展中国家,东南太平洋的某些岛国成了美国的大垃圾场,虽然当地人也知道垃圾遗害无穷,但因经济贫困,也无奈接收。

材料三 张涛同学在一个超市门口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就有多达80个方便袋带出超市,被访问的26人中,竟无一人自带工具。当问及是否知道“白色污染”时,96%的人表示知道。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菜篮子还是居家过日子必备工具,而今,早已难觅其踪迹。

材料四 大多数中低档饭馆都准备两种筷子,一种是多次使用,消毒处理后装在精美袋中的,这种一般提前摆放在桌子上,另一种就是大家熟悉的一次性方便筷,短且弯,有时还挫口,但为了显示对客人的尊重,主人往往一进屋就喊服务员把干净好用的筷子换成方便筷,尽管大家都知道非一次性筷子充其量自己再洗一下远比方便筷好用,但很少有人拒绝、撤换。

(1)环境问题的形成有很多原因,材料一、二反映的是

[  ]

A.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

C.个人利益与大众利益的矛盾

D.对环境问题的危害认识不足

(2)方便袋和方便筷等一次性消费品的大量使用,分别会带来哪些问题

[  ]

A.过度消耗资源和环境污染

B.水体污染和固体垃圾污染

C.环境污染和过度消耗资源

D.水土流失和酸雨

(3)下列行为或措施有利于减轻环境问题的是

[  ]

A.少用一次性方便筷

B.少到超市买菜

C.尽量使用绿颜色方便袋

D.方便袋用完后及时烧掉

(4)下列做法属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是

[  ]

①开垦草原地区的荒山荒坡,发展立体农业②退耕还林还草,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③为防止“赤潮”现象的发生,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④建立人工绿洲生态经济系统,是绿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