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表为四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部分资料.四国中青壮年人口负担最重的国家是 ( ) 人口 自然增长率 (%) <15岁人口 (%) ≥65岁人口 (%) 国民生产总值 城市人口比重 (%) 甲 20700 2.6 37 5 2610 84 乙 34900 2.1 34 9 1280 68 丙 8000 2.7 41 3 650 51 丁 22900 2.0 38 4 1020 72 A.甲 B.乙 C.丙 D.丁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在人类社会近现代发展史上,出现过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624年英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今后对任何新产品的真正第一个发明人可以授予在本国独占制造该产品的专利证书和特权。在授予专利证书和特权后,其他人不得使用。

--摘编自汤宗舜等《专利法》

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颁发特许状,成立促进自然知识研究的皇家学会。……鼓励并协调全国各专业的成果,以搜集可能增进科学知识的各种资料。……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章和其他报酬。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

--马克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据统计,某工业大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它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摘编自呈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这一工业大国发明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下图中中国与创新型国家在科技诸方面的比较

  如下表中中国与B国GDP及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比较

(1)

一艘海轮于2006年1月5日上午8时(当地区时)从B国港口城市②起航,经过28天13小时到达A国港口城市①,到达时当地区时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该海轮起航时,阳光洒满海面,海轮的影子朝向________方向。

(2)

为节省燃料,海轮一路上尽可能顺洋流沿最短航线航行,在B国沿海航行时助航的洋流名称是:________。假定海轮旗帜的飘向只受盛行风向影响,则整个航程中旗帜飘向的变化依次为________。

(3)

试分析图乙中阴影区所示城市带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4)

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因素。据此分析评价政治对科技的影响。

(5)

上述材料中的“某工业大国”指的是哪一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该工业大国转移,根据材料三比较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6)

运用政治、经济常识分析,推动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关键因素,及其对我国产业发展有哪些启示。

(7)

运用发展的观点,依据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事实,论述我国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湿地关系国家生态安全

  “从高山到大海,湿地在为我们服务。”我国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丰富的湿地资源是自然界赋予中华民族的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好我国的湿地资源。

  按照世界《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如果不把水稻田湿地包括在内,我国的湿地面积达3 848万公顷。我国湿地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全国共有湿地高等植物2 200多种,湿地野生动物700多种。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保护海岸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持碳循环等巨大的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湿地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蓄积地。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达28 124亿立方米,其中,占淡水资源96%的地表水主要依靠湿地来维持和保存。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353处,30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湿地保护区总面积达5 542万公顷,使40%的天然湿地和33种国家重点珍稀水禽得

到了有效保护。

(1)请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以上表格中的内容和地点,说出我国的湿地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湿地公约》划分的自然湿地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湿地是中华文明的繁衍之地,黄河文明、长江文明都离不开湿地的孕育和滋养。但是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我国湿地污染、破坏和被侵占的情形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湖泊已有2/3受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污染,不仅水质恶化,也对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危害。

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历史上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全省已有489个天然湖泊消失了。

(2)素称“千湖之省”的湖北省未能有一个地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请你搜集资料,找出原因和危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7年12月16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报请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首次开展的“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部试验区彰显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坚定决心,同时也表明我国探索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落实科学发展观迈出了新的步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汉位于长江流域腹心,是长江中游水陆交通枢纽,号称“九省通衢”,明清时期已发展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的工商业重镇。自近代开埠通商,各类新式工商企业陆续兴办,武汉工商业日益发达,到19世纪末发展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材料二  武汉是1911年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武昌起义爆发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立即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又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享有言论、结社、信仰等自由;还通告全国,号召各省人民发动起义,共同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

(1)近代武汉开埠通商的背景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开埠通商后武汉工商业日益发达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湖北军政府政治制度变革的基本主张,指出武昌起义的重大影响。

材料三  中部地区(指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处中部腹地,承东又启西,照南又顾北。中部地区的每一个发展步伐的外溢效应都能惠及东部和西部……综合分析中部地区就会发现,“中部崛起”战略具有“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如同在中部腹地安装一台强有力的发动机。——《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转折——为什么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3)结合材料三和图(中原城市群规划图)分析: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手段。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你认为中原城市群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材料四  我国某区域图

   (4)图中甲区域为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它是             与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

材料五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增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对中部地区的依赖日益加深,所以,必须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东部地区提供广阔而稳定的原料产地和市场,如果中部地区发展不起来,将直接拖累东部地区的发展,严重阻碍全国经济的增长。

   (5)材料五主要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

材料六  2007年6月11日,在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改革创新,为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奋斗》的报告中说,武汉依托人才、技术、工业基础的优势,在打造城市圈的过程中逐渐显示出了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武汉的光纤、激光和数控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走上了一条“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早在一年前,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也已将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4个中部城市群正式入围,这意味着武汉已进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视野。

   (6)结合材料六,运用所学的政治常识分析党和政府在中部的崛起中所起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

“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帐篷变高楼,黄山变牧场。”(《歌唱二郎山》)

(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那些积极作用。

材料三

(3)根据表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利用表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所呈现趋势的原因。

材料四       

材料五

交通可以缩小时空距离。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使不同地域间相互交流、联系,实现互补。今日世界交通运输联系不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而且扩大到国与国之间、洲与洲之间。交通建设要受控于地理环境,亦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

   昆曼公路北起中国昆明,经西双版纳进入老挝,南止于泰国曼谷,长达1850千米,有“21世纪新丝绸之路”之称。沿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显著的地域差异铸就了这条斑斓的彩带。

(4)运用所学交通运输网知识、地域差异地理知识,说明昆曼公路对四川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简述昆曼公路穿越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6)分析该区域不利自然条件对昆曼公路建设的影响,并列举两例修将该公路可能给沿线地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材料六

    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密切联系。据测算,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要消耗钢材500-1500吨、水泥4000-12000吨,平均消耗沥青1900吨。新增100亿元投资可带动400亿元的投资规模。在建设周期内每亿元高速公路建设可创造就业岗位3900个。2009年,我国铁路建设投资6000亿元,消耗钢材2000万吨、水泥1.2亿吨,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达1.5个百分点。

材料七

    交通运输是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着力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2008年四川省境内新开工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087亿元,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767亿元。2009年四川省交通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80亿元。

(7)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经济意义。

(8)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正确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