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下面两幅图判断回答:
(1)图中农业区A为________平原,B为________草原。
(2)主要农产品,A有________,B有________。
(3)A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我国某区域图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12月1至5日,入冬以来最强烈的冷空气自西北向东南席卷我国,中央气象台及相关省市气象台连续发布寒潮警报,3日我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Ⅲ级应急响应。
材料二:我国某区域图
(1)参考图15℃等降温幅度线,比较北京和郑州降温幅度的大小,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说出80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和延伸方向,简要分析该线东段(运河以东)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
(3)A、B两区域相比,B区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要低得多。分析B区农作物单产较低的自然原因。
(4)河流入海口通常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但黄河入海口却没有形成大城市,为什么?
材料三: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5)简要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读我国某区域图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12月1至5日,入冬以来最强烈的冷空气自西北向东南席卷我国,中央气象台及相关省市气象台连续发布寒潮警报,3日我国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Ⅲ级应急响应。
材料二:我国某区域图
(1)参考图15℃等降温幅度线,比较北京和郑州降温幅度的大小,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说出80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和延伸方向,简要分析该线东段(运河以东)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
(3)A、B两区域相比,B区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要低得多。分析B区农作物单产较低的自然原因。
(4)河流入海口通常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但黄河入海口却没有形成大城市,为什么?
材料三: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5)简要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读下面两幅世界局部区域略图及相关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6l――1990年的30年间一月均温,甲城市为5.5℃,乙城市为―6.1℃。
材料二 乙图中C处有世界上一种典型的地貌景观,该地山高谷深,为避风的良好场所。C附近地区以“文化大拼盘”著称,在这里,有印第安人、新法兰西阿卡蒂人,苏格兰、爱尔兰风俗语言到处可见可闻。而20世纪以来,大量亚洲和中东的新移民也纷纷用自己的文化点缀着这里的多元文化风情。
(1)请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地理知识分析甲、乙两个城市一月均温差异很大的原因。
(2)指出A、B两城市附近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说出产生差异的首要自然因素。
(3)判断乙中C处地貌类型并通过材料二分析C地区20世纪前后迁入人口的不同来源。
(4)试分析图示斜线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区位条件。
(5)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B城所在国将部分产业转移到C国,简述其原因。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铁路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49年以前,中国铁路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49年以后,中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 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
(1)根据上述材料及图,概括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的主要特征。
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筑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二、六卷)
(2)根据上述材料,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战略意图。
(3)列举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与西藏有关的交通建设主要成就。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通;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1 142千米于2005年10月15日铺通,计划于2006年7月1日试运行。
(4)下图示意格尔木至拉萨的地形剖面,读下图回答:
a为________山脉,b为________山脉;c、d两段地形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对铁路修建的影响是________。
(5)下图是格尔木和拉萨两地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分配图。读图判断:
A、B两幅图中,反映拉萨气候资料的是________图,因为________。
青藏铁路全长1 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建设青藏铁路,克服了多年冻土、生态环保、高寒缺氧等世界性三大难题,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6)青藏铁路的建设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活动,体现了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简述生产实践与科学实验两项基本实践活动的关系。
(7)运用经济常识,分析青藏铁路将如何推动青藏地区经济发展。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