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我国首次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百年我国气候将继续变暖。为此,我国计划到本世纪中叶争取实现碳排放量的零增长乃至负增长。
材料二 我国北方15个省(市、区)2005年1月气温距平及采暖耗能变率图
(1)从图中看,北方大部分省区1月平均气温________(偏高或偏低);其中1月气温距平最高且采暖耗能减少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4分)
(2)近年来,我国北方许多城市逐步把由单位和住户的分散采暖改为市政集中统一供暖,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少两点,每点2分,共4分)
(3)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4分)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我国首次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百年我国气候将继续变暖。为此,我国计划到本世纪中叶争取实现碳排放量的零增长乃至负增长。
材料二 我国北方15个省(市、区)2005年1月气温距平及采暖耗能变率图
(1)从图中看,北方大部分省区1月平均气温________(偏高或偏低);其中1月气温距平最高且采暖耗能减少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4分)
(2)近年来,我国北方许多城市逐步把由单位和住户的分散采暖改为市政集中统一供暖,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少两点,每点2分,共4分)
(3)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4分)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我国首次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百年我国将继续变暖。为此,我国计划到本世纪中叶争取实现碳排放量的零增长乃至负增长。
材料二 北方15个省(市、区)2007年1月平均气温及采暖耗能变化图。
(1)从图中看,北方部分省区1月平均气温_________(偏高或偏低);其中1月平均气温偏高明显且采暖耗能减少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2分)
(2)近年来,我国北方许多城市逐步把由单位和住户的分散取暖改为市政集中统一供暖,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我国北方冬季气温比南方低,采暖耗能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主要原因是什么? _ _(2分)
(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_ _(3分)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我国首次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百年我国将继续变暖。为此,我国计划到本世纪中叶争取实现碳排放量的零增长乃至负增长。
材料二 北方15个省(市、区)2007年1月平均气温及采暖耗能变化图。
(1)从图中看,北方部分省区1月平均气温_________(偏高或偏低);其中1月平均气温偏高明显且采暖耗能减少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2分)
(2)近年来,我国北方许多城市逐步把由单位和住户的分散取暖改为市政集中统一供暖,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我国北方冬季气温比南方低,采暖耗能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主要原因是什么? _ _(2分)
(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_ _(3分)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首次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百年我国将继续变暖。为此,我国计划到本世纪中叶争取实现碳排放量的零增长乃至负增长。
材料二 北方15个省(市、区)2007年1月平均气温及采暖耗能变化图。
(1)从图中看,北方部分省区1月平均气温_________(偏高或偏低);其中1月平均气温偏高明显且采暖耗能减少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
(2)近年来,我国北方许多城市逐步把由单位和住户的分散取暖改为市政集中统一供暖,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北方冬季气温比南方低,采暖耗能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主要原因是什么? _ _
(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_ 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