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表.完成5-6题. 5.关于城市④人口迁移对其产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必然导致该城市人口老龄化 B.有利于该城市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C.必然加剧该城市的环境污染 D.可以缓解该城市用地紧张的状况 6.表中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下列原因分析最不可能的是 A.地区政策 B.晚婚习俗 C.优美的环境 D.文化观念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后建立的地处内陆地区的我国某大型铁矿区M附近有丰富的炼焦煤、石灰石、粘土矿和丰富的地下水。该地区附近有河流和发达的铁路交通干线,周围生产小麦和棉花;在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除联合钢铁企业之外,在其周围还会集了棉纺厂、水泥厂、毛巾厂、日用百货生产企业、邮电企业等;最近几年还初步发展起了房地产业、移动通讯业、网络运营企业等,并在郊区建立了高新技术园区;另外,最近几年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在政府和旅游部门的协调引导下,大力发展起了旅游服务业;经过当地人民群众几十年的建设,以铁矿为产业中心,本来只有几个村落几户人家的M地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中等城市。但是在百业俱兴的同时,却出现了像其他城市在城市化过程出现的同样诸如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差等“城市病”,为了协调人地关系,当地政府近几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城市规划过程。

材料二:该市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产业链示意图(见下图)。

根据以上材料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以下各题。

(1)棉纺厂、毛巾厂、日用百货生产企业等企业与钢铁企业等重工业部门聚集在一起的原因认为是什么?

(2)在此地区的各种企业之中,棉纺织企业和毛巾厂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时至今日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打工者,而且多以女性为主;在建立棉纺织厂和毛巾厂时除考虑到当地充足的原料之外,其建立的目的你认为还考虑到了什么因素?并请分析人口从全国各地迁移聚集于M地的原因。

(3)随着大型铁矿的开采,将建立焦化厂、钢铁厂、发电厂和水泥厂。请填出工业联系图中的A、B、C、D所代表的工业企业的名称。

(4)你认为该区的主导工业部门是什么?

(5)下面各工业企业中,在该地建厂条件最好并与主导产业工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是

A.重型机械厂                       B.精密仪表厂

C.造船厂                           D.纯碱厂

(6)从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方面考虑,该地还应建立氮肥厂,其原料供应的有利条件认为是什么?

(7)我们知道矿产资源都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人类开采殆尽,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此地建立服务性行业和旅游业的必要性和前景。并对此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表示的地理事象与其对应的国家,组合正确的是(    )

A.美国——左图          B.尼日利亚——左图

C.日本——右图          D.英国——右图

5.上面左图中,影响人口移动的主要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高、中收入者外迁——环境因素

B.高、中收入者外迁——政治因素

C.年轻专业人员内迁——历史因素

D.年轻专业人员内迁——环境因素

6.上面右图中,关于人口移动方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农民是由农业地区迁往城市的中心商业区

B.农民是由农业地区迁往城市边缘的郊区

C.高、中收入者是由城市中心商业区迁往城市边缘的郊区

D.低收入者是由城市中心商业区迁往城市边缘的郊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表示的地理事象与其对应的国家,组合正确的是(    )

A.美国——左图          B.尼日利亚——左图

C.日本——右图          D.英国——右图

5.上面左图中,影响人口移动的主要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高、中收入者外迁——环境因素

B.高、中收入者外迁——政治因素

C.年轻专业人员内迁——历史因素

D.年轻专业人员内迁——环境因素

6.上面右图中,关于人口移动方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农民是由农业地区迁往城市的中心商业区

B.农民是由农业地区迁往城市边缘的郊区

C.高、中收入者是由城市中心商业区迁往城市边缘的郊区

D.低收入者是由城市中心商业区迁往城市边缘的郊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随着台湾关系的改善,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的历史与现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省河流分布图

   (1)试描述该省的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2)试分析该省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并带来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30万人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西汉文景时期,采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                              一一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继而导致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上迁入地生产的发展。因此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教材

材料四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农村人口涌向通商口岸等近代城市地区,成为我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电视剧〈霍元甲〉就表现了祖籍天津静海的武术家霍元甲(1861一1910)在上海租界开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

材料五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据统计,现今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包括华裔在内的有2300多万人,其中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占了将近90%,移民海外的又以广东最多,其次是福建。                            一一摘自〈文化地理学〉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国内范围的政府移民主要趋向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4)在我国古代发生了多次国内范围的自发移民,将材料三中揭示的因果关系在下列图中标示出来。

(5)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大量农村人口涌向通商口岸”的影响有哪些?

   (6)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向海外移民为什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

 材料六  610万的2009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构成了中国就业史上蔚为壮观的一道就业洪流。而这道就业洪流所流经的河床,已经由20年前的宽阔浩荡,演变为经济增长模式不平衡和外来危机夹击之下的愈加崎岖与逼仄。如何疏导这6l0万的就业洪流,考验和改变的,不只是每一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期许,也考验着党和政府的作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9年1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确定7项措施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二)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四)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五)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七)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7)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谈谈国家重视就业的意义。

   (8)运用党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