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的:( ) A.家庭畜牧业 B.电视机装……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华北地区某地曾一度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结果破坏了土壤结构,打破了一些营养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化学杀虫剂通过食物链到达食虫鸟体内,使松毛虫的天敌——食虫鸟数量减少,于是纯油松林中松毛虫泛滥成灾。

材料二:由于重视农业科技,几年后华北地区某地因地制宜地按照生态学能量流动的原理调整产业结构,以农业秸秆和粮食加工产生的米糠,麸皮作为饲料送至饲养场,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供农民作生活燃料。沼气渣和水一部分送至鱼塘,一部分送至农田,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减少化肥,增加有机肥),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山区将纯油松林改造为混交林由于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建立起食物网的生物控制机制,既控制了虫害,又维持了生态平衡。

(1)该地改变农田施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该地没有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而控制了虫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该地前后两种不同作法充分说明人类与环境是________的关系。

(4)该地前后两种不同作法给我们提供哲学认识论的启示是

[  ]

A.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B.世界物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巨大的反作用

C.通过实践的检验,人们可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

(5)从华北地区某地调整农业结构,将纯油松林改造为混交林事例,可以分析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  ]

A.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提高物质生活水平

B.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拓展环境承载量,能动地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C.为保护现有资源,严格控制经济的发展,放慢开发与改造自然的步伐

D.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造成危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选做题:请在 A 、 B 、 C 、 O 四题中选两题作答,并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字母后的方框涂满涂黑。如多做,则按所答的前两题评分。

A.【海洋地理】 读北海与南海示意图(图 22 ) ,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0 分)

 

 

 

 

 

 

 

 

 

 

 

 

 

 

 

( 1 )简述北海与南海的海水温度和盐度上的差异 。( 2)南海拥有而北海没有的海岸类型是                  , 其原因是                   。( 2 分)

( 3 )两海域的资源优势是                              。( 2 分)

( 4 )南海海域多地震的原因                      。( 2 分)

( 5 )南海周边国家的                存在着重叠引发区域争议,各国应以            分为依依据加以协商解决。( 2 分)

B.【 城乡规划】地理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是A 城( 25°N , 117°E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几次活动的阶段成果。分析回答相关间题 (10分)

 

 

 

 

 

 

 

 

 

 

 

 

( 1 )图 23 是该小组草绘的 A 城所在地区聚落分布示意图,分析该地区公路选址的合理性      

( 2 )图 24 是该小组虚拟的 A 城市规划草图,结合图 23 分析:

①A城市向 a 、 b 两个方向发展的优势条件                      。( 4分)

② 规划中的两个工厂选址是否合理,为什么? 。( 3 分)

C .【旅游地理】 2010 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读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旅游城市分布图(图 25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0 分)

(1)图 25 中拥有世界遗产的城市是      。 ( 2 分)

(2)旅游业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具体表现是    

(3)旅游业将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江苏省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4 分)

D . 【 环境保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0 分)

2009 年 12 月 19 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在经过漫长的讨论后闭幕,会议未能达成协议,但同意“记录”美国、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共同提出的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设定了全球变暖不超过 2 ℃ 的目标,并重申了富国在 2020 年每年提供 1000 亿美元帮助穷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1)根据全球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4 分)

 

a                   ; b               ; c                   ;d                

( 2 )我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其原因是                   ,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措施有                            。( 4 分)

( 3 )为推动本次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取得进展,中国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宣布了 2020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 %到 45 %的目标。中国自主节能减排,促进环境保护,既是为全人类作出重大贡献,也是对自身负责。这主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和            原则。( 2 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为了加强与哈萨克斯坦合作,2002年12月4日,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建议俄罗斯联邦政府重新启动“北水南调”工程;修建一条大运河,将俄罗斯的鄂毕河河水南引,直抵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与之共同汇入咸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河。流量丰富,但航运价值不大,简述其主要自然原因。

(2)简述俄罗斯将鄂毕河水引入咸海的主要意义。

(3)俄罗斯的主要农业地带是在(    )

       A.①河流域            B.②河流域           C.③河流域            D.④河流域

(4)D、B地形区上修建铁路的最大地质困难是什么?

材料一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酱油,颜料之鲜艳者亦呼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陈作霖《秉烛里谈》

材料二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时期“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就是习俗更易具有了商业化趋向。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

——《新编中国通史·晚清社会风貌》

材料三  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倡导发动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必修Ⅱ):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四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7)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材料五  2009年入秋以来,包括重庆在内的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专家认为:此次旱灾既与天气异常有关,也有西南地区植被破坏、生态失衡有关。

       旱灾发生后,重庆市委、市府立即作出了抗灾的重要指示。各有关部门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8)西南地区遭遇特大旱灾和重庆市的应对措施给我们什么样的唯物论启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七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它们是关中平原、四川盆地、华北北部、江南地区、闽中地区、太原周围及沈阳一带。古人对“天府”的评价标准是气候环境好,宜居,人口稠密;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自然灾害少,旱涝保收;少发战争,经济持续稳定,有成为政治中心的条件。

材料二  2008年第1期《中国国家地理》提出“新天府”这一名词。“新天府”的评价标准是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居民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幸福感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地貌上相对独立统一的区域。

材料三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历史上的“天府”到“新天府”评价标准的变化反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新旧“天府”各自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什么?

(2)图中A处表示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      。图示区域被列为“新天府”的首选地区,分析其优越的自然条件。

(3)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北部是历史上的“天府”之地,但并不在31个“新天府”的侯选地之列,故与“新天府”无缘。从人口、城市分布、经济规模角度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明会要》卷五十载: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省有“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到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减至“一万八千零九十丁”。

(《四川道志》)

四川省的总人口在1958-1961年间连续4年负增长,净减人口达6218349人,相当于该省1960年人口的93.94%。而从1950年到1957年,四川人口每年平均增加168万人。

(金辉《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

(4)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清初和1958-1961年,是四川人口急剧减少的两个时期,这其中的原因各是什么?

(5)抗战初期,川军英勇作战,配合友军取得了正面战场上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请写出此次战役的名称和最高指挥官的姓名。

(6)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西南地区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材料五   《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圈点新天府”活动,是一次旗帜鲜明的生态选美,旨在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和谐相处,呼吁发展的适度与可持续,呼吁健康的生活方式。

(7)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依据。

(8)工业反哺农业是促进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从经济学角度看,我国现阶段已经具备了哪些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