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幅图中.实地范围大的是 图, (2)A.B两点的地理坐标为 A B (3)A.B两点间.间隔经度 度.间隔纬度 度, (4)A在 半球.B在 半球.B在A的 方向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下列材料与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昔日的德国鲁尔工业区由于百年来的工业生产,留下污染严重的环境。今日的鲁尔区有的工厂变成了攀岩场;钢铁厂被改造成公园;巨大的厂房成了绝妙的PARTY场所(如图甲)。

我国东北辽中南地区是发达的重工业基地。近几十年来,辽中南与东北其他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与鲁尔区同样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如图乙)。

(1)图甲是著名的工业区________,区内丰富的矿产资源是_________。(2分)
(2)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甲中工业区开始衰落,原因有(多选)(   )(2分)        

A.煤炭资源枯竭 B.石油替代煤炭成为世界主要能源
C.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D.环境污染严重
(3)为重振鲁尔区的往日雄风,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
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______、_______两大部门的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大力发展_____和_____,促进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4分)
②调整工业布局,为就近获得铁矿石,钢铁工业向______部集中发展。(1分)
③发展交通和科技,美化环境,往日的面貌不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新的绿色鲁尔区。
(4)分析影响辽中南工业区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的区位因素。(4分)
(5)借鉴鲁尔区产业调整经验,你认为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整治措施?(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下列材料与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昔日的德国鲁尔工业区由于百年来的工业生产,留下污染严重的环境。今日的鲁尔区有的工厂变成了攀岩场;钢铁厂被改造成公园;巨大的厂房成了绝妙的PARTY场所(如图甲)。

我国东北辽中南地区是发达的重工业基地。近几十年来,辽中南与东北其他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与鲁尔区同样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如图乙)。

(1)图甲是著名的工业区________,区内丰富的矿产资源是_________。(2分)

(2)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甲中工业区开始衰落,原因有(多选)(   )(2分)        

A.煤炭资源枯竭             B.石油替代煤炭成为世界主要能源

C.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     D.环境污染严重

(3)为重振鲁尔区的往日雄风,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

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______、_______两大部门的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大力发展_____和_____,促进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4分)

②调整工业布局,为就近获得铁矿石,钢铁工业向______部集中发展。(1分)

③发展交通和科技,美化环境,往日的面貌不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新的绿色鲁尔区。

(4)分析影响辽中南工业区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的区位因素。(4分)

(5)借鉴鲁尔区产业调整经验,你认为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整治措施?(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图表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冬季采光,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对不同纬度带的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有明确的规定。当前城市里,不少楼盘为了“有效”利用土地,竟然缩短了楼间距离,降低了居室的日照标准,关于居民呼吁“阳光权”的新闻屡见不鲜。

我国部分城市住宅的日照间距

城市

冬至正午太阳高度

日照间距

理论

实际采用

24°45′

2.02H

1.7H

40°28′

1.18H

1.2H

35°21′

1.41H

1.1~1.2H

26°36′

1.86H

1.6~1.7H

注:H为住宅楼的高度(适用于平地,且楼体呈东西走向)

(1)表中四个城市所处纬度从高到低依次是________;冬至日,四个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_。

(2)我国多数城市的居住建筑日照标准中,以冬至日为标准日,其理由是________。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在满足采光要求的条件下,夏至日四个城市居住建筑日照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

(3)根据表中信息,在北京修建两栋20米高的住宅楼,其理论日照间距约为________米(取整数)。

(4)甲、乙两幅照片为在③城市某住户客厅拍摄的,时间为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其中在冬至日正午拍摄的是________;该城市所在的大地形单元是________。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东北平原            D.江汉平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铁路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49年以前,中国铁路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1949年以后,中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 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

(1)根据上述材料及图,概括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的主要特征。

  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筑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二、六卷)

(2)根据上述材料,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战略意图。

(3)列举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与西藏有关的交通建设主要成就。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通;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1 142千米于2005年10月15日铺通,计划于2006年7月1日试运行。

(4)下图示意格尔木至拉萨的地形剖面,读下图回答:

a为________山脉,b为________山脉;c、d两段地形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对铁路修建的影响是________。

(5)下图是格尔木和拉萨两地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分配图。读图判断:

A、B两幅图中,反映拉萨气候资料的是________图,因为________。

青藏铁路全长1 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建设青藏铁路,克服了多年冻土、生态环保、高寒缺氧等世界性三大难题,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6)青藏铁路的建设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活动,体现了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简述生产实践与科学实验两项基本实践活动的关系。

(7)运用经济常识,分析青藏铁路将如何推动青藏地区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下图,回答下列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2)甲、乙两地坡度较陡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3)F点海拔为750米,该图等高距是________米。

(4)G处的海拔高度可能为________米。(根据示坡线判断)

(5)E处是________地形,相对高度不小于________米。

(6)若量得图中甲、乙两地的距离为6厘米,则两地实际距离为________千米。

(7)补画出A处附近入海河流上游干流部分的河段(河源在图幅外),用符号“‖”画出兴建水库的最佳坝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