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聚是村落.是乡村,邑是居民点.有市之邑是城市的雏形,都是早期的城市. 通过以上所述回答:乡村和城市的联系是 A 乡村的规模较小.城市的规模较大 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C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2.下列城市中因居住条件原因而分布于高原上的是 A重庆 B包头 C西安 D墨西哥城 3.有关气候对城市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湿或过干一般均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B在我国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差,所以没有大城市的分布 C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数量大,需水多,所以城市最好建在雨水丰沛的热带雨林地区 D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分布与气温有关,而与降水关系不大 4.影响上海.天津.广州三城市分布的最主要的共同区位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海运便利 D河流入海口附近 5.影响石家庄.梵蒂冈.大庆.堪培拉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交通.自然资源.地形.宗教 B宗教.政治.自然资源.交通 C交通.宗教.自然资源.政治 D地形.宗教.交通.政治 6.扬州.济宁等城市的兴衰说明了 A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多少.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及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B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及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C军事因素对城市分布及发展的影响 D宗教因素对城市分布及发展的影响 7.关于城市区位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决定性因素 B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大方面 C 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在不同阶段.有其主导 的区位因素 D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 8. 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差别 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9.下列关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正确措施是 ( ) A.为方便工人上下班.工厂应多建在居民区及周围. B.为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城市中心区应建大型森林公园. C.避免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工厂过多.应将大城市部分人口.工厂等向郊区分散. D.为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市区应多建高速公路和铁路. 10. 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不能呈现“碧水蓝天 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热岛效应 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 B.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大. C.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四流. D. 城市生活.生产和交通排放出的废气及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域污染. 11.关于我国首都北京的建设方针已明确为: A.郊区小城镇要迅速发展. B.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限制重工业发展以避免城市的职能过于集中. C.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治和交通中心.使城市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 D.进一步控制城市中心区人口发展.促进郊区小城市发展.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材料,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据西汉《史记》记载,当时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的南方“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到宋朝时北方大量的人口南移,先进农具和灌溉工具的发明(唐时的秧马,宋时的新式水车)提高了生产力,使这一带“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苏湖熟,天下足”。
【小题1】西汉时,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主要自然原因是
①交通落后 ②水系稠密 ③地势低洼 ④土质黏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小题2】“南稻北麦” 是我国农业地域的基本格局,它体现了
①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②人类不断改造并战胜地理环境的结果 
③现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结果 
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亘古不变
⑤气候差异是产生农业地域基本格局的主要因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长水草的沼泽),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

材料二 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及壅堤水。不夏月(注:七月前),毋……毒鱼鳖,置井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湖北云梦出土秦简《田律》

材料三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道路),弛山泽之禁……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四 初,(东汉)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而浚仪令乐俊上言:“昔元光(光武帝年号)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地名)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

——《后汉书·王莽传》

(1)材料一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

(2)材料二有何具体规定?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说明造成黄河水患的原因。

(4)以上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据西汉《史记》记载,当时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此材料,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1—2题:

1.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①交通落后  ②水系稠密  ③地势低平  ④土质黏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处于区域发展的哪个阶段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成熟阶段  D.后期阶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主要水利工程分布图

材料二 《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历史记载:唐初以来,关中粮食不足供封建中央政府所需;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筑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数。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明显减少,航运也不见记载。如今,秦岭北麓的森林已荡然无存。
材料三 从遥远的太空看,沙特的红色沙漠中一片片圆形绿色区域特别显眼,这样的点阵是依靠灌溉而形成的“圈圈农场”(如图所示)。沙特的这些农场一般采用机械化全自动喷灌设备种植草坪、作物等。

(1)我国关中“众渠”与沙特“圈圈农场”的水源分别是什么?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10分)
(2)对比分析我国关中地区农业发展与沙特农场建设的自然条件。(20分)
(3)分析我国唐代以后渭水流量明显减少、航运不见记载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汉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广人稀、饭稻羹渔…”,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秦汉时期属于长江中下游区域发展的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

2.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人地关系是 

A.基本协调       B.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 C.环境污染严重   D.生态破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