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的发展先后经历了 A.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B.初期.成长.转型.再生四个阶段 C.初期.转型.成长.再生四个阶段 D.初期.转型.再生.成长四个阶段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因宏观生态体系失控而影响和威胁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通常称之为国家生态安全问题。1998年的长江洪水,直接经济损失达1 600亿元。

读下述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长江流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始于南宋……史载“沅湘间多山,农家惟种粟,且多在岗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纵火焚之”……明清两代,人口压力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更为加剧……雍正末至乾隆初开始,两湖地区开发转向原始林木茂密的湘鄂山区。

  材料二 乾隆末年,王昶在总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万城堤溃的原因时指出:“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林处,今皆砍伐为种包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底沙淤日积,水势年增。”清人赵仁基也认为“水溢田于沙积,沙积由于山是……江底日见其高,而容水之地浅矣。”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进我国。由于玉米、甘薯对土质、水分的要求不高,在丘陵、山区广泛种植。”

  材料四 面积为31.6万平方千米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0年在青海省建

立,49%的黄河水、25%的长江水、15%的澜沧江水都来自这一地区。它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三江流域的生态敏感地区。

(1)

下列曲线中,与洞庭湖的面积变化最相符合的是

[  ]

A.

B.

C.

D.

(2)

1950~1958年期间,洞庭湖面积迅速缩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

B.

需要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

C.

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

D.

湖泊沼泽化速度加快

(3)

洞庭湖面积的缩小,改变了该地区水资源的________分布,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水的________能力,加重了该地区及长江流域的________灾害。

(4)

用现代地理学的原理来分析材料中清人赵仁基的观点。

(5)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分析材料中“长江流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始于南宋……明清两代,人口压力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更为加剧”的原因。

(6)

从国家生态安全的角度来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下列材料和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18亿亩的耕地总量要保持到2020年,基本农田总量不能减少。

材料二  《我国轮廓图》

   (1)形成甲、乙、丙、丁自然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浙江省的地带性土壤是什么?

   (2)图中丙区主要自然土壤的特点是(    )

A.矿物质含量低    B.有机质含量高   C.土质比较疏松  D.土壤呈酸性

   (3)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我国的耕地保有量确定为18亿亩,这是约束性指标。现阶段我国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缓解人口对耕地的压力?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最初,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密控制。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商业繁荣,交通枢纽城市兴盛起来,并且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4)依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①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述         时期,例如           等城市(至少两例),都聚集着许多人口。

②明清时期,       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原因是:     

                                        

   (5)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简述其形成过程。

材料四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坚决执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一要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二要坚决控制建设占地规模,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6)依据材料四分析 “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对我国产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材料五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携手闯市场。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

   (7)依据材料五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知识说明深化农村改革的必要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