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自然区是( ) A.东部季风区北部 B.青藏高原 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D.东部季风区南部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近年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下列左图为我国西部某人口大省的人口数据统计图。负担系数(扶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力人口数(儿童、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15-64岁)之比。比值越大,人口的经济压力越大。图为该省5县(市)的人口构成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目前:该省人口增长接近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模式

B.目前,该省人口增长仍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模式

C.十年来,该省人口密度大幅度降低

D.十年来,该省城市人口数量增长了50%以上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大量移民外迁

C.该省行政区域缩小           D.外出务工人员增加

3.上图所示的该省5个县(市)中,人口经济压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A.①和②    B. ①和④    C.③和④    D.④和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我国各地连发的高级别旱灾,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主要为冬小麦区)受旱,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在本次旱灾中,华北地区损失最大,原因是该地区       (     )
①是全国唯一的重旱区  ②受灾面积大  
③人口与城市密集      ④ 正值春小麦生长的关键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小题2】造成本次旱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降水量比同期少,气温比同期低
B.降水量比同期多,气温比同期高
C.降水量比同期少,气温比同期高
D.降水量比同期多,气温比同期低
【小题3】造成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     )
①自然灾害的强度不同        ②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圈层中
③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我国各地连发的高级别旱灾,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主要为冬小麦区)受旱,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读图回答问题。


1.在本次旱灾中,华北地区损失最大,原因是该地区      
①是全国唯一的重旱区  ②受灾面积大  
③人口与城市密集      ④ 正值春小麦生长的关键期


  1. A.
    ①②
  2. B.
    ②③
  3. C.
    ③④
  4. D.
    ①④

2.造成本次旱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1. A.
    降水量比同期少,气温比同期低
  2. B.
    降水量比同期多,气温比同期高
  3. C.
    降水量比同期少,气温比同期高
  4. D.
    降水量比同期多,气温比同期低

3.造成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①自然灾害的强度不同        ②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圈层中
③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   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1. A.
    ①③
  2. B.
    ①④
  3. C.
    ②③
  4. 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表是X、Y两国人口数据表,分析并完成 2题。

 
人口密度(人/Km2)
出生率(‰)
死亡率(‰)
X
108
42
18
Y
275
6
7
【小题1】造成X、Y两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条件B.气候条件C.历史条件D.地形条件
【小题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凡是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
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l00千米以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因宏观生态体系失控而影响和威胁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通常称之为国家生态安全问题。1998年的长江洪水,直接经济损失达1 600亿元。

读下述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长江流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始于南宋……史载“沅湘间多山,农家惟种粟,且多在岗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纵火焚之”……明清两代,人口压力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更为加剧……雍正末至乾隆初开始,两湖地区开发转向原始林木茂密的湘鄂山区。

  材料二 乾隆末年,王昶在总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万城堤溃的原因时指出:“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林处,今皆砍伐为种包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底沙淤日积,水势年增。”清人赵仁基也认为“水溢田于沙积,沙积由于山是……江底日见其高,而容水之地浅矣。”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进我国。由于玉米、甘薯对土质、水分的要求不高,在丘陵、山区广泛种植。”

  材料四 面积为31.6万平方千米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0年在青海省建

立,49%的黄河水、25%的长江水、15%的澜沧江水都来自这一地区。它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三江流域的生态敏感地区。

(1)

下列曲线中,与洞庭湖的面积变化最相符合的是

[  ]

A.

B.

C.

D.

(2)

1950~1958年期间,洞庭湖面积迅速缩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

B.

需要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

C.

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

D.

湖泊沼泽化速度加快

(3)

洞庭湖面积的缩小,改变了该地区水资源的________分布,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水的________能力,加重了该地区及长江流域的________灾害。

(4)

用现代地理学的原理来分析材料中清人赵仁基的观点。

(5)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分析材料中“长江流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始于南宋……明清两代,人口压力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更为加剧”的原因。

(6)

从国家生态安全的角度来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