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18-20题. 18.工业区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约为 A.0-2km左右 B.0-4km左右 C.3-5km左右 D.>5km 19.从地租因素考虑.该城市地域结构类型属于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田园式 20.有关住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地租考虑.住宅区只能位于距市中心5km以外 B.住宅区的分化只表现在建筑质量上 C.在母城周围建卫星城镇.是住宅区分异的一种表现 D.城市规模越小.住宅区分异越明显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根据表1资料,回答18~20题

表1 97°W附近某山东坡平均年均温、自然带垂直分布

1.下列选项中,数码代号、自然带、农作物的正确组合是(    )

A.①----亚热带和温带阔叶林带----水稻   

B.②-----高山针叶林带-----玉米

C.③----高山针阔混交林带-----花生      

D.④-----高山草地带-----小麦

2.该山地最适宜人类聚居的地带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对该山所在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终年受赤道暖流影            B.东北信风对自然带基带的形成有影响

C.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D.河流源远流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1年12月10日,2011年中国城市建设峰会暨建设行业公益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主题为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回答18~20题。

18.关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

B.英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

C.世界各地普遍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D.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速度明显减慢

19.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交通拥堵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鼓励购买私家车

B.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C.取消红绿灯,缩短等待时间

D.植树种草,加强绿化

20.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在后世博时代,上海通过“再城市化”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加快产业转型 ③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④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读图,回答18~20题。

18.在7、8月份,伦敦比北京(  )

A.气温高,日较差大  

B.风小雾大,降水多

C.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D.日出晚,昼短夜长

19.英国(  )

A.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B.西部海岸线曲折,珊瑚礁发育好

C.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D.多数河流短,含沙少,无结冰期

20.途经该区域的洋流(  )

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泥石流是携带有大量泥沙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其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方向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发性的大量流水来源。下图为泥石流灾害严重的某村庄周边地形图,读图回答18~20题。

18.上图中影响该村庄泥石流的集水集物范围最可能是(  )

A.E—J—K—L

B.L—K—I—M

C.E—G—H—I—K—L

D.E—F—G—H—I—K—L

19.上图中①~④若为植被破坏同等严重地区,且面积和土质状况基本相同。据此推测,暴雨发生时,会影响该村庄且泥、石等物质产生量最多的可能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0.下图是上图中甲~乙之间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P类岩石的成因最可能是(  )

A.岩浆喷发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侵蚀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泊是河流重要的调节中转站。特别是一些大江大河,中途流经湖泊的水流调节作用更为重要。像鄱阳湖、洞庭湖等对于减缓长江洪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以前,人们对湖泊的开发利用较少,湖泊水面大,水量多。“八百里洞庭,水天相接”。近代,人口的快速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人们纷纷开发洞庭湖边的“垸子”,围湖造田,使湖泊的面积缩小,湖泊的蓄水功能大大降低,长江下游受洪水灾害影响的次数增多,灾害加重。随着人们的认识提高,退田还湖、退田还林已成为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据此回答18~20题。

18.洞庭湖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压力                   B.人口压力

C.环境需求                   D.政策变化

19.从洞庭湖区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一定阶段经济的影响很重要,但最终影响区域发展的是(  )

A.人们的观念                 B.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C.国家政策                   D.经济效益

20.洞庭湖对长江水流量的调节作用一度下降很多,主要的原因除了围湖造田导致湖面的缩小,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

A.长江流域降水量逐渐增大

B.洞庭湖区人口增多,污水排放量大

C.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在河湖中淤积

D.洞庭湖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