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要求了解世界文化源地的主要分布地区. [答案] B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五大城市群和中国京津冀城市群
材料二: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的北京“两轴一两带一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两带”指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
(1)据材料一分析世界大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简述北京市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现代高端服务业具备的主要优势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选)我国建设京津冀都市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_____________A有利于城市间产业分工和协作B、有利于实行三地优势互补,提升区域竞争力C、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D、有利于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E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压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完成_F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五大城市群和中国京津冀城市群(下图)

图1

材料二   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的北京“两轴一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两带”指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

图2

(1)读图1,分析世界大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读图2,简述北京市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3)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现代高端服务业具备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

(4)我国建设京津冀都市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    )

    A.有利于城市间产业分工和协作

    B.有利于实行三地优势互补,提升区域竞争力

    C.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

    D.有利于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E.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压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今中外不少统治者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十分重视,其解决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及政权的稳固。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

(1)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木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结合史实谈谈在经济方面唐太宗是怎样实践这个思想的。

(2)在近代世界史上,法、美、日三国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分别给本国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和空间转移的流向

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和空间转移的流向(占总量比重)

(3)简述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4)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2009年12月27至28日,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进行了深刻阐述,强调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必须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目标任务、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安排、扎实推进。会议强调,明年中央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这是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真研判“三农”形势,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经过慎重考虑作出的重大决策。

(5)材料三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

材料四2005年-2009年我国某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指标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422

10493

11759

13786

1578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936

3255

3587

4140

4761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37.7

36.7

35.8

36.3

37.9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47.2

45.5

43.0

43.1

43.7

注:2009年某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8.4%。按年均纯收入1196元的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 007万人。

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8%,食品价格上涨12.3%。其中肉禽及其制品、油脂、鲜蛋价格均涨幅超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材料五:2010年1月3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6)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材料五,请你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出谋划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古往今来,农业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

    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材料二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

    材料三  世界银行的相关报告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上涨了83%。在13日结束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年会上,“新的粮食危机正在形成”已成为共识,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升引发的冲南值得各国警惕。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仅2007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

    材料四

   (3)依据所学地理知识,简要说明世界粮价上涨的原因。(至少回答4个方面)

   (4)针对国际粮价上涨,从地理学科分析,我国可采取哪些积极的应对措施?

    材料五  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的18位农民,按下了18颗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一改革被认为是1952年全国完成土地改革之后农业生产力的第二次大解放。从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近4140元,农产品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5)假若让你写一篇有关农民与改革的评论性文章,请你谈谈文中应当运用的唯物史观道理。

    材料六  走向富裕的中国农民,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为丰富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山东省某市拟确立推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多项“文化惠民工程”,力争使农村文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6)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就该市如何推进上述“文化惠民工程”提出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