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候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气候类型A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度的大陆西岸 B.气候类型B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度的大陆西岸.常年受高压带和西风交替控制 C.气候类型C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气温年较差比较大 D.气候类型D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关于南方低山丘陵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1. A.
    本区水、热等生产条件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而存在根本缺陷,不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
  2. B.
    气候、土壤、生物的垂直分异比较明显,土地类型多样,为发展立体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3. C.
    本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
  4. D.
    本区劳动力资源充足,而且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和海港,有开发丘陵山区资源的人力和市场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面关于天气和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暖锋
B、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出现“秋高气爽”好天气,主要是低压系统控制形成的
C、世界上同一纬度地区,往往有不同的气候类型
D、气候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又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图为三处区域的气候分布图(三幅图的比例尺不同),读图回答下题。

(1)

图中对应气候分别相同的一组是

[  ]

A.

甲-③-c,丙-⑤-a

B.

乙-②-b,甲-①-a

C.

丁-⑤-e,戊-⑥-g

D.

丁-⑥-d,乙-④-b

(2)

三幅图中出现的气候类型中,在中国也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

A.

甲乙、②③、bef

B.

丁戊、③⑥、fg

C.

丁,⑤、e

D.

丁戊,②、dfg

(3)

下列关于图中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d处气候的形成与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有关

B.

①处气候的形成主要是受地形、东南信风和暖流共同影响的结果

C.

乙处气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D.

f处气候在俄罗斯分布很广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有可能存在两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是说自然环境是不变的

C.气候状况会影响植被类型以至整个生态系统

D.地域差异往往独立于整体之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深远的挑战之一。但是,目前国际气候谈判的进程离真正保护全球气候的目标还差的很远,谈判各方在关键问题上的分歧还很严重。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材料二   下表为2007年全球CO2排放总量排行前10位的国家及其人口总数

(1)材料一中最后五十年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约         ℃,据材料一概括百多年来世界气温变化特点是                                   。引起材料中全球气温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2)材料二中,2007年美国人均CO2排放约是中国人均排放的        倍。材料显示全球CO2排放主要集中在             (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3)大气中CO2浓度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目前面对人类共同的生存危机,世界各国心态各异,其原因在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影响和收益大不相同。下列关于保护全球气候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海平面上升会导致小岛屿国家出现生存危机,所以参与行动的意愿高。

②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西欧冬暖夏凉气候,西欧国家对此非常消极。

③美国能源消费模式是奢侈和浪费型,对强制性减排一向持比较消极的态度。

④石油输出国输出石油为其经济命脉,坚决反对抑制二氧化碳排放。

⑤俄罗斯是高纬度国家不仅从全球气候变化中受益,而且自身又是资源和能源大国,因此持积极立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5)中国国家海洋局在2007年1月12日发布的《2006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2003年至2006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1.8毫米/年的上升速率。沿海地区的人居环境和经济建设将面临比洪水、海啸、风暴潮危害更大的风险。下列措施对抑制海平面上升可行的有           (多项选择)

A.控制人口增长    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C.关闭工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D.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E.建设海岸防护堤坝

F.提高生产和生活的能源利用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