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完成26-27题. 26.关于图中表达的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具有明确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7.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第26次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于2009年10月21日出征南极。本次考察队除执行长城站、中山站的常规科学考察外,还将重点进行昆仑站和格罗夫山的内陆科学考察。考察期间,考察队员将在昆仑站构筑深层冰芯钻探的场地。

(1)2009年1月27日,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胜利建成,该考察站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选址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____;考察队要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对“数字南极”的利用,叙述错误的是(  )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

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对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

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试举两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1·淮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第26次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于2009年10月21日出征南极。本次考察队除执行长城站、中山站的常规科学考察外,还将重点进行昆仑站和格罗夫山的内陆科学考察。考察期间,考察队员将在昆仑站构筑深层冰芯钻探的场地。

(1)2009年1月27日,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胜利建成,该考察站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选址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____;考察队要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

(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对“数字南极”的利用,叙述错误的是                                                               (  )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

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对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

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试举两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读下图完成26~27题。

1.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平原—高原—山地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增,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径流量变化从北向南依次减小

2.东部季风区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    (  )

A.受夏季风影响  B.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

C.位于干旱地区  D.南北热量条件相差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26~27题。

 

 

1.全球温度上升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关系密切。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阻挡了地面长波辐射

B.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二氧化碳强烈反射地面短波辐射

D.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2.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下图,完成以下2题。

1.[c1] 下列能够正确反映图中①的事例是

    A.有色冶金工业往往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

    B.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高等院校附近集聚

    C.体积小、重量轻、价格贵的电子元器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厂之间的集聚

    D.产品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与各零部件生产厂家之间的集聚

2.[c2] 关于图中②③④⑤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②只能自发形成,不能规划建设

    B.内部联系简单的工业区,通过过程③,常会形成重要的工业城市

    C.过程④可发挥不同地方区位优势,形成工业分散

    D.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促进了过程⑤,形成了工业重镇

 


 [c1]26.

 [c2]27.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