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4并回答15-16题. 图4 15.关于图中甲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A.山岭.背斜 B.山岭.向斜 C.谷地.背斜 D.谷地.向斜 16.从地质条件看.在该地区修建公路.最不利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非洲部分地区图示,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年平均气温(℃)

月最高温(℃)

月最低温(℃)

年降水量(mm)

乌干达

22.3

23.55

21.4

1100

肯尼亚

20

22~26

15~16

900

材料二:

(1)      结合材料一简述乌干达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的原因。(8分)

(2)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判断肯尼亚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成因。(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图6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表2是图6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2

年份

粮食总产量(亿吨)

粮食播种面积(亿公顷)

粮食单产(吨/公顷)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1985

3.79

0.76

0.36

1.09

0.17

0.13

3.48

4.47

2.77

2005

4.84

0.81

0.74

1.04

0.15

0.16

4.65

5.40

4.63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大气状况。(6分)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3分)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黄三角经济区等关于区域发展的话题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材料二

 

材料三福建省2001-2006年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年份

GDP增长

(%)

各产业部门拉动GDP增长(%)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其中工业

第三产业

2001

8.7

0.6

4.4

4.1

3.7

2002

10.2

0.4

6.1

5.8

3.7

2003

11.5

0.5

7.1

6.2

3.9

2004

11.8

0.6

7

6.4

4.2

2005

11.6

0.5

6.3

5.9

4.8

2006

14.8

0.3

8.3

7.3

6.2

(1)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岸各自的优势条件。

(2)根据图一信息,有关图中区域的自然现象描述正确的有:

A.该区域地势总体特征是东高西低

B.甲所在地形区属于江南丘陵

C.甲地东侧河流河流短小,水流湍急,含沙量小

D.该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滑坡、泥石流

(3)简述甲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4)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珠三角存在哪些相同的限制因素?

(5)根据材料三,福建省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表现为: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弱化,         的驱动力不断增强。

(6)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先行,环渤海经济区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面对这种发展态势,你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应采取哪些积极区域协作对策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E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下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下表是图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年价

  粮食甚产量(亿吨)

  粮食播种面积(亿公顷)

  粮食单产(吨,公顷)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1985

3.79

0.76

0.36

1.09

0.17

0.13

3.48

4.47

2.77

2005

4.84

0.81

0.74

1.04

0.15

0.16

4.65

5.40

4.63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28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下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表格是图中A、B、C 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粮食总产量(亿吨)

粮食播种面积(亿公倾)

粮食单产(吨/公倾)

全国

A、B、C

三省

东北

三省

全国

A、B、C

三省

东北

三省

全国

A、B、C

三省

东北

三省

1985

3.79

0.76

0.36

1.09

0.17

0.13

3.48

4.48

2.77

2005

4.84

0.81

0.74

1.04

0.15

0.16

4.65

5.40

4.63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是                 ,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是                         。(6分)

(2)材料中全国粮食总产量如何变化         ,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如何变化          ,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6分)

(3)AC两省属于泛珠三角区域,试分析广东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如何带动两省城镇化发展的?(6分)

(4)针对图中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指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提出该问题治理的对策。(1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