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大力提倡低碳生活.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消除资源环境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材料一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黄河、长江中下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以及严重荒漠化地区的治理要初见成效。

(1)目前,我国的城市和农村面临的环境危机分别是什么?

(2)我国在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采取了哪些主要治理措施?

材料二  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代的古墓。在第11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入禁苑中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吕氏春秋·首时》中指出:“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黄金时代,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

    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治理黄河成为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

材料三  19世纪60~8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分别制定了控制工业空气污染措施的法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性环境立法及公约日益增多。2002年可持续发展国际首脑会议召开;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新安排举行谈判。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先秦时期环境状况良好的原因以及秦汉时期导致环境

破坏的原因。

(4)材料三中两个时期立法的主要背景分别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材料四  造成当前不少地方环境污染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由于人们的陈旧生产生活方式和对自然生态的错误观念,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对自然生态的随意破坏。

——个别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指标,忽视环境保护,甚至为追求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

——部分企业,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立起来,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肆违法排污。

材料五  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

次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动是将

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加大了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力度。

(5)结合材料四,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应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6)结合所学政治学知识,说明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政府机构改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材料一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l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法》。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它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以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2年5月2日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l925年11月,苏维埃政权发布的新的法令,放宽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条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产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l0780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1)根据材料一归纳苏维埃政权在农村经济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分析指出这些措施的实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其结果如何?

材料三  为了发挥区域优势,趋利避害,发展特色农业,增产增收。新疆地区的农民,充分利用种植瓜果的经验,引进山东蔬菜大棚技术,反季节生产新疆特色瓜果。图为新疆某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的改进型大棚。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3)大棚的设计利用了温室效应原理,找出该大棚的改进所利用的地理学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解析图中所示的地理过程。

   (4)近些年,反季节大棚在当地逐渐增多。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材料四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一是大胆探索,努力做好中央精神和当地实际相结合的文章。二是不断深化各项改革,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及时调整生产关系。三是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推进农业国际化。五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

   (5)分析山东省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是如何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材料五  山东3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新形势下,山东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山东省正围绕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等问题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6)依据上述材料,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机制角度,说明我省应如何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是继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是关系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福祉的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位于五大湖东部的美国“钢都”匹兹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批钢铁厂关闭,到1990年,匹兹堡市区人口为37万,只有1950年人口高峰时的54.7%。下图为“美国钢铁产量变化图”。1980年美国粗钢产量是中国的3倍,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突

破5亿吨,为美国的5倍多。

    (1)依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美国采取“大量采购”本国钢铁产品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挽救其钢铁产业?

(2)要振兴匹兹堡经济,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措施?

    材料二  经济危机爆发后,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迅猛发展。美国国会于1930年4月通过法案,大大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为报复这种“野蛮的利己主义”,英法意等25国纷纷加征报复性关税。在国际金融领域,英美日等国纷纷宣布本国货币贬值,通过降价用“廉价”商品对别国进行“倾销”。一时间,关税战、货币战、贸易战硝烟四起。

    材料三  1997年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为了使这些国家尽快摆脱困境,中国政府从维护本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金融机构和西方7国集团向东南亚、东亚国家提供了上千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贷款。APEC会议通过宣言,重申坚持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

(3)材料一中,各国经济政策中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空前严重,原因何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经济民族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世界应对危机的策略有什么变化?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发生变化的必然性。

(5)材料二、材料三中两次应对危机的措施和结果对化解当前金融危机有何哲学启示?

    材料四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发表了题为《通力合作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为了有效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应该增强信心、加强协调、密切合作。国际金融市场稳定、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是大事。让我们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共度时艰,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6)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愿与各方通力合作、共度时艰,应对金融危机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从1981年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旨在唤起公众关注长期存在的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敦促各国政府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2000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免于饥饿的千年”。

  话题:如何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我国人口增长过快,耕地日益减少,耕地承载量压力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去平衡并进一步导致环境恶化的危险。应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农民:应当大面积地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

  政府官员:应当坚决遵守国家政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村土地,切实保护好耕地。

  专家:应当强化对耕地的投入,增强耕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耕地质量及单位面积产量。

  经济学者:要不顾一切地发展经济,只要经济水平提高了,我们自然会摆脱贫困。

  社会工作者:要从人们的思想观念入手,应当大力开展国情教育,做好宣传,提高人们对保护耕地重要性的认识。

你的观点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报告《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主张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目前,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2.95亿。虽然尚未超过学者们估计的我国人口承载量的最高值,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

从人口与可耕地关系来看,我国位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行列,目前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1/3。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生活用地不断增加,可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

从人口与淡水关系来看,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由于缺水,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出现地下水枯竭的迹象。

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是决不能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在认识和处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问题,既不能把人口数量增长看作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因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人口数量只是其中之一;也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才有利于各种问题的解决。

合作与探讨

对于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几种观点:

面对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的情况,以及由此引出的多种问题,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依照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后果将不堪设想。

乐观者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

介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许多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问题:

1.100亿的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2.上述三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试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