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右图显示我国四个省2009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读图回答19~20题。
19. 图中代表①、②、③的谷物依次是
A.小麦、水稻、玉米
B.玉米、小麦、水稻
C.水稻、小麦、玉米
D.水稻、玉米、小麦
20. M省可能是
A.山西 B.安徽
C.广东 D.甘肃
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90和2000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单位:年)。
表2
|
|
|
|
|
|
|
|
|
全国 | 城市 | 镇 | 农村 |
|
|
|
|
|
1990 | 2000 | 1990 | 2000 | 1990 | 2000 | 1990 | 2000 |
|
合计 | 6.45 | 8.58 | 8.39 | 9.74 | 8.30 | 8.70 | 5.69 | 6.79 |
男 | 7.35 | 8.87 | 9.07 | 10.21 | 9.00 | 9.86 | 6.67 | 7.57 |
女 | 5.50 | 8.24 | 7.66 | 9.25 | 7.52 | 7.21 | 4.68 | 6.11 |
材料二 我国未来五十年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图(图18)。
图18
材料三 据全国统计表明,2000年生一胎的性别比为107.1,生两胎的性别比为151.9,生三胎的性别比达159.4。而据海南省的一项统计表明,生一胎的性别比为118.3,生两胎的性别比达到119.4,生三胎的性别比则高达233.3。据估计,在我国每诞生一个新生命,就有2.5个婴儿被堕掉,每年至少有30000胎儿因为是女婴而被流产。
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出生人口性别比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2.85,也就是每100位女性相对有122.85位男性,高于全国119.58的平均水平,而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应在103至107之间。
材料四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图(图19)。
图19
(资料来源: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材料五 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预测图(图20)。
图20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1)相对于1990年而言,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明显______(缩小或扩大),但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显著,主要表现为在________地区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较慢。
(2)我国大陆人口2005年已经超过________,今后仍将维持________趋势,在此过程中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________、________三大高峰。
(3)我国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人口性别结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产前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人工流产。概括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特点。
(4)我国老龄化进程的特点是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进程(速度)快、高龄趋势明显。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________,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________,预计本世纪40年代后期将形成老龄人口高峰。
读中国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区城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点有量的变化
粮食生产指标
粮食产区 |
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
人均粮食点有量(千克) |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北方产区总计 其中:松辽河产区 |
53.9 11.5 |
67.3 19.7 |
85.1 31.9 |
328.4 366.5 |
400.7 495.2 |
421.5 569.5 |
南方产区总计 其中:长江产区 |
46.1 29.7 |
32.7 24.3 |
14.9 11.3 |
334.9 352.6 |
355.1 396.3 |
328.0 379.9 |
1.右图中松辽河产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
的简称是
,所跨越的干湿地区自东向西依次
为 。该
区的重要粮食产地,自东向西依次为三江
平原、 平原和
平原。
2.图中长江产区的 湖平原和
湖平原历来是南方粮食高产区,在我国粮
食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3.与松辽河产区相比,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
优势条件是 。(单项选择)
①粮食商品率高 ②耕地面积广大 ③水热资源丰富 ④复种指数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我国北方粮食作物以 为主;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粮食作物集中分
布在 一线以南的东部平原、丘陵地区。
5.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
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 ;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
区人均粮食点有量变化特点是 。随着粮食生产格局的改变,我国
粮食流通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 。
6.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多项选择)
A.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B.粮食大量出口
C.粮食单产下降 D.调整种植业结构
7.北方产区粮食产量的增长,与播种面积扩大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负
面影响。阅读下面的结构框图,将代表相关内容的字母填入图中的空格内。(每个字母限
用一次,每框限填一个字母)
A.毁草种粮 B.导致水土污染 C.扩大灌溉面积 D.提高机械化程度 E.减少生物多样性,加剧荒漠化F.增加播种面积 G.培育优良品种
8.上述我国粮食生产和流格局新变化的案例,对你学习地理的启示是
。
高山林线是指当山体达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是“中国高山林线高度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下列叙述符合图示信息的是
A.我国A~B、A~C的纬度变化更明显
B.我国北方高山林线的经度变化更明显
C.理论上广东林线应高于3400米
D.同纬度比较,一般我国东部林线高于西部
20.导致图中A~B、A~C沿线高山林线变化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A.降水差异;气温差异
B.海陆差异;纬度差异
C.地形差异;降水差异
D.地形差异;纬度差异
[c1] 选做题:请在A、B、C、D四题中选定两题作答,如多做,则按所答的前两题评分。
A.【海洋地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海底地形名称是A ▲ ;B ▲ 。
(2)①处为基岩海岸,其主要利用方式为 ▲ ;②处为砂质海岸,其特点是 ▲ ;
③处为珊瑚礁海岸,它与红树林海岸同属于 ▲ 海岸。
(3)图中②处附近有莺歌海盐场,分析其发展晒盐业的主要有利自然条件 ▲ 。
(4)海南岛已被国家确定为“国际旅游岛”,这将促进其海岸带的大规模开发。在大规模开发海岸带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海洋环境? ▲
B.【城乡规划】图19为“某城市用地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的城市地域形态类型为 ▲ ,特点是 ▲ 。
(2)该市规划要求保留农田和生态绿地作为隔离带,并在此基础上规划了城市道路系统、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各类工业区,请在下列规划内容中分别指出一项不合理之处,并说明理由。
规划内容 |
不合理之处 |
理由 |
A-高新技术园区、B-物流中心 C-建材和水泥厂、E-机械制造厂 |
▲
|
▲
|
分别规划三处自来水厂和两处污水处理厂 |
▲ |
▲ |
C.【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时期杭州国内游客统计
来源 |
人数(万) |
比例(%) |
平均逗留天数(天) |
上海 |
45 |
45 |
2 |
江、浙两省 |
25 |
25 |
3 |
华东其他省份 |
20 |
20 |
3 |
其余省份 |
10 |
10 |
4 |
总计 |
100 |
100 |
2.65 |
材料二 杭州西湖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千米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要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图20是“以杭州为中心300千米范围示意图”。
(1)分析资料可知,杭州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地是 ▲ 等省份。
(2)西湖是杭州最为著名的旅游区(景点),该景区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其主要原因是
▲ 。
(3)列举出两个分布在以杭州为中心300千米范围内的“世界遗产” ▲ 。
(4)“自驾”旅游,彰显个性,时尚的旅游方式,自由、随意的旅行安排,近几年来在长三角地区日益盛行。 “自驾游”在我国长三角地区迅速兴起的原因是( ▲ )
A.经济收入的差别不断增大 B.旅游业中介服务机构日渐衰落
C.交通的发展及休闲时间增多 D.新的旅游景点不断增多
D.【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十五届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聚首共商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材料二:2008年中国某公司与丹麦签署二氧化碳减排贸易协议,丹麦向中国购买63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
(1)从经济、环境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分析中国向发达国家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对中国的积极意义
▲ 。
(2)从企业层面看,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的基本内容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 ▲ 、清洁的 ▲ 。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 。
(3)从个人层面看,在生活中节能环保也是践行低碳经济的重要方面,请试举两例你生活中节能的主要做法 ▲ 。
[c1]30.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