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成为民俗民风的大观园.境内地势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山川河谷相间.形成许多著名的旅游景观.如路南石林.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湖面广阔的滇池等.近年还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了世博会.建起了世博园.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接待游客数量.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已雄居中西部省区之首.并逼近沿海发达地区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 (1)该省有两处世界遗产分别是 和 .滇池属于自然中的 景观. 其观赏宜 . (2)生活在C处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 . (3)图中D处可以看到因流水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地貌.而图中E处为 板块和 板块碰撞地区.内力作用强烈.旅游者在这里可以观赏到火山地热景观. (4)图中C处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却没有出现沙漠.旅游者看到的却是茂盛的热带季雨林.为什么? (5)昆明市建“世博园 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以来,西南地区持续干旱,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个省区市旱情不断加重,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
材料二:监测显示,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2月23日,西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521.6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30%,打破了1959年以来同期平均降水量的最少纪录;平均最高气温为23.7℃,比多年同期平均偏高2.0℃,打破了1959年以来同期平均最高气温纪录;2009年7月至12月,平均水汽蒸发量为822.5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多12%;2009年9月1日至今年2月23日,平均降雨日数为31天,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少44%,打破了1959年以来同期降雨日数的最少纪录。
(1)影响西南地区冬半年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
(2)试从自然和人为原因分析西南地区发生干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国八成鲜花来自云南,试分析云南省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彩色农业生产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受旱灾影响最严重的工业部门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10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所谓“食”就是指一个天体被另一个天体或其黑影全部或部分掩遮的天文景象,日食和月食就是这样出现的。下图为日食形成原理图。
 
日食形成原理图                                           日全食
材料二  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此次日食将是自1814年至2309年的近500年间,在中国境内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时间可超过6分钟。在我国形成了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北部、安徽、江西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的巨大最佳观测带。
8时12分,重庆合川看到“初亏”,8时16分,湖北罗田看到“初亏”,8时24分,浙江舟山看到“初亏”……太阳逐渐复圆。江苏的苏州、浙江的嘉兴和杭州、安徽的铜陵等城市由于观察日食角度好而成为“日全食经济圈”。

7月22日日全食自西向东扫过我国的地区示意图。
(1)由材料一可知,日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当天,小王由于工作原因,只能在长沙观看,他能看到的是(  )(2分)
A.月食   B.日全食   C.日环食   D.日偏食
(3)家住上海的杨先生得知自己位于此次日全食最佳观测带上,十分兴奋,但在22日当天他并未观测到壮观的日食景观。原因最可能是(  )(2分)
A.观测方法不当           B.观测仪器故障
C.此日上海为阴雨天气     D.预报不准确,上海地区不能观测到日全食
(4)报道中称苏州、嘉兴、杭州、上海、铜陵等城市成为“日全食经济圈”,是分析其经济活动具体包括哪些?(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10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所谓“食”就是指一个天体被另一个天体或其黑影全部或部分掩遮的天文景象,日食和月食就是这样出现的。下图为日食形成原理图。

 

日食形成原理图                           日全食

材料二   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此次日食将是自1814年至2309年的近500年间,在中国境内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时间可超过6分钟。在我国形成了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北部、安徽、江西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的巨大最佳观测带。

8时12分,重庆合川看到“初亏”,8时16分,湖北罗田看到“初亏”,8时24分,浙江舟山看到“初亏”……太阳逐渐复圆。江苏的苏州、浙江的嘉兴和杭州、安徽的铜陵等城市由于观察日食角度好而成为“日全食经济圈”。

7月22日日全食自西向东扫过我国的地区示意图。

(1)由材料一可知,日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当天,小王由于工作原因,只能在长沙观看,他能看到的是(      )(2分)

A.月食              B.日全食          C.日环食        D.日偏食

(3)家住上海的杨先生得知自己位于此次日全食最佳观测带上,十分兴奋,但在22日当天他并未观测到壮观的日食景观。原因最可能是(     )(2分)

A.观测方法不当              B.观测仪器故障

C.此日上海为阴雨天气        D.预报不准确,上海地区不能观测到日全食

(4)报道中称苏州、嘉兴、杭州、上海、铜陵等城市成为“日全食经济圈”,是分析其经济活动具体包括哪些?(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所谓“食”就是指一个天体被另一个天体或其黑影全部或部分掩遮的天文景象,日食和月食就是这样出现的。下图为日食形成原理图。

材料二 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此次日食将是自1814年至2309年的近500年间,在中国境内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时间可超过6分钟。在我国形成了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北部、安徽、江西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的巨大最佳观测带。 8时12分,重庆合川看到“初亏”,8时16分,湖北罗田看到“初亏”,8时24分,浙江舟山看到“初亏”……太阳逐渐复圆。江苏的苏州、浙江的嘉兴和杭州、安徽的铜陵等城市由于观察日食角度好而成为“日全食经济圈”。

7月22日日全食自西向东扫过我国的地区示意图。
1.由材料一可知,日食产生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浙江舟山的居民看到了日食的全过程,该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天,小王由于工作原因,只能在长沙观看,他能看到的是
[     ]
A.月食
B.日全食
C.日环食
D.日偏食
3.家住上海的杨先生得知自己位于此次日全食最佳观测带上,十分兴奋,但在22日当天他并未观测到壮观的日食景观。原因最可能是
[     ]
A.观测方法不当
B.观测仪器故障
C.此日上海为阴雨天气
D.预报不准确,上海地区不能观测到日全食
4.报道中称苏州、嘉兴、杭州、上海、铜陵等城市成为“日全食经济圈”,试分析其经济活动具体包括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所谓“食”就是指一个天体被另一个天体或其黑影全部或部分掩遮的天文景象,日食和月食就是这样出现的。下图为日食形成原理图。

 

日食形成原理图                           日全食

材料二   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此次日食将是自1814年至2309年的近500年间,在中国境内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时间可超过6分钟。在我国形成了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北部、安徽、江西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的巨大最佳观测带。

8时12分,重庆合川看到“初亏”,8时16分,湖北罗田看到“初亏”,8时24分,浙江舟山看到“初亏”……太阳逐渐复圆。江苏的苏州、浙江的嘉兴和杭州、安徽的铜陵等城市由于观察日食角度好而成为“日全食经济圈”。

7月22日日全食自西向东扫过我国的地区示意图。

(1)由材料一可知,日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天,小王由于工作原因,只能在长沙观看,他能看到的是(      )

A.月食              B.日全食          C.日环食        D.日偏食

(3)家住上海的杨先生得知自己位于此次日全食最佳观测带上,十分兴奋,但在22日当天他并未观测到壮观的日食景观。原因最可能是(     )

A.观测方法不当              B.观测仪器故障

C.此日上海为阴雨天气        D.预报不准确,上海地区不能观测到日全食

(4)报道中称苏州、嘉兴、杭州、上海、铜陵等城市成为“日全食经济圈”,是分析其经济活动具体包括哪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