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我国西北地区 回答20-24题: 20.图示地区形成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原因是 ①距海洋远 ②终年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 ③高大土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 ④纬度位置高 ⑤地形封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21.该地区城市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交通 B.水源 C.地形 D.军事 22.该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绿洲农业 D.种植园农业 23.该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酸化 D.物种灭绝 24.该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应是 A.大力发展瓜果.花卉等创汇农业 B.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长绒棉加工 C.扩大草原面积.大力发展畜牧业 D.改良土壤.发展水稻种植业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8分)

材料一:恩贾梅纳(下图B,下同),历史上系撒哈拉沙漠南缘商队贸易要站。现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中心。1900年法国在此建立军事据点,1960年乍得独立后定为首都。

市中心区为政府机关所在地,多欧式建筑,为西方人居住区。东区为文教区。北区是本地人聚居地和商业区。西北部为工厂区,

乍得湖(L)是一个国际湖泊。湖滨地势低平,沿湖一带是重要灌溉农业区。湖区东南部,是重要的农业区,盛产棉花、花生等。这里炎热少雨,蒸发极大,地下水为周围地区居民生活和牲畜用水的重要来源。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乍得湖的面积在1963年时为2.5万平方公里,到2001年已减少为不到1500平方公里。乍得湖可能在20年后消失。

古乍得湖岸的遗址告诉我们,在地质史上乍得湖经历过比现代还要干旱的时期。

乍得湖接近大陆中心和撒哈拉沙漠,有许多独特之处。湖水面积伸缩性很大,水位常随季节变化。

湖水主要来自沙里·洛贡河(R1),为乍得湖提供了80%~85%的水量补给。这条河流的水量在40年中已明显减少。湖区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干旱程度愈演愈烈,农业收成和渔业产出持续减少,湖区20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

在2009年10月16日的罗马会议上,与会专家讨论了从刚果河的主要支流乌班吉河(R2)向沙里河分流的方案的可行性。

材料二:非洲局部示意图:

材料三:恩贾梅纳1961-1990年气候资料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最高气温

(摄氏度)

32.4

35.2

38.7

41.0

39.9

37.2

33.5

31.6

33.7

36.9

35.8

33.5

平均最低气温

(摄氏度)

14.3

16.6

21.0

24.8

25.8

24.7

23.1

22.4

22.7

21.8

17.8

14.8

降雨量(毫米)

0.0

0.0

0.3

10.3

25.8

50.3

144.0

174.4

84.3

20.3

0.1

0.0

(1)恩贾梅纳早期的位置最有可能处于

A.河流水运的起点    B.河流水运的终点    C.河口处    D.过河点

(2)恩贾梅纳气候有什么特点?

(3)根据恩贾梅纳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你认为西北部(包括C)为工厂区是否合理,

为什么?

(4)乍得湖,为什么湖水面积伸缩性很大?

(5)乍得湖迅速缩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从刚果河的主要支流乌班吉河向沙里河分流的方案,你认为可行性如何?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4分)

材料一 宜万铁路于2010年12月23日正式通车运营,它是我国“八纵八横”铁路网主骨架之一,是沪、汉、蓉快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通我国东、中、西部的重要交通纽带。

材料二 据了解,清末詹天佑受命修建川汉铁路(宜万铁路的前身),选择沿长江北岸穿行。但宜万铁路的修建方案是“越岭线路”,穿越长江和清江之间的武陵山区,一路穿山越岭,绝大部分地域是喀斯特地貌区,遍布岩溶、暗河等,地质条件复杂。下图为宜万铁路示意图。

材料三 宜万铁路通车后,上海到成都开行的K696次列车,将比原来绕行郑州、西安的线路节约10个小时左右。下表为K696次的列车时刻表。上海交通大学的小张同学计划在3月20日乘坐该次列车从上海回成都(104°E),并计划下车后(不考虑列车晚点),如果天还没有黑(太阳落山)就徒步回到他在成都市区的家中。

站名

上海

南京

宜昌

万州

成都

到站时间

(北京时间)

3月20日09:20

3月20日

13:36

3月21日03:15

3月21日08:35

3月21日19:13

(1)2003年12月1日,在湖北恩施举行了宜万铁路的奠基仪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半球,恩施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

(2)清末开始,人们就想建宜万铁路(前身是川汉铁路),试分析当代宜万铁路建设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分析宜万铁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宜万铁路的成功修建,说明制约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最主要因素。

(4)根据材料二分析宜万铁路选择“越岭线路”方案的原因。

(5)你认为小张下火车后可以按照他原来的计划步行回家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4—6题。

材料一  右图为某地区“大陆度”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大陆度”是表示大陆对各地气候形成影响程度的指数。

其公式为:D=1.7×ΔT/sinΦ-20.4

(式中D为大陆度,ΔT为气温年较差,Φ为纬度)。

材料二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气温统计数据。

漠河

哈尔滨

北京

上海

广州

西沙

最热月平均气温

18.4

22.7

26.0

27.9

28.3

28.9

最冷月平均气温

-30.6

-19.7

-4.7

3.3

13.4

22.8

气温年较差

49.0

42.4

30.7

24.6

14.9

6.1

纬度

53ºN

46ºN

40ºN

31ºN

23ºN

17ºN

材料三  cos59º=0.515  cos37º=0.8   cos44º=0.71   cos50º=0.64

4.若图中O点位于某大陆的中心,导致A、B、C三地大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距海远近      B.下垫面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5.下列地点中大陆度最大的是

A.西沙          B.北京         C.哈尔滨      D.漠河

6.有关大陆度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陆度越大,温差越大,空气越干燥,居住的舒适度越好

B.大陆度越小,温差越小,居住的舒适度越好

C.大陆度越大,相对湿度小,汗液蒸发难以带走热量

D.大陆度越小,温度越高,空气越不干燥,感觉越舒适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中国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区城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点有量的变化

粮食生产指标

 

粮食产区

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人均粮食点有量(千克)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北方产区总计

  其中:松辽河产区

53.9

11.5

67.3

19.7

85.1

31.9

328.4

366.5

400.7

495.2

421.5

569.5

南方产区总计 

 其中:长江产区

46.1

29.7

32.7

24.3

14.9

11.3

334.9

352.6

355.1

396.3

328.0

379.9

 

1.右图中松辽河产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

的简称是             

 ,所跨越的干湿地区自东向西依次

               。该

区的重要粮食产地,自东向西依次为三江

平原、          平原和          

平原。

2.图中长江产区的     湖平原和     

湖平原历来是南方粮食高产区,在我国粮

食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3.与松辽河产区相比,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

优势条件是     。(单项选择)

①粮食商品率高 ②耕地面积广大 ③水热资源丰富 ④复种指数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我国北方粮食作物以     为主;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粮食作物集中分

布在          一线以南的东部平原、丘陵地区。

5.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

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          ;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

区人均粮食点有量变化特点是          。随着粮食生产格局的改变,我国

粮食流通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          

6.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多项选择)

A.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B.粮食大量出口

C.粮食单产下降                  D.调整种植业结构

7.北方产区粮食产量的增长,与播种面积扩大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负

面影响。阅读下面的结构框图,将代表相关内容的字母填入图中的空格内。(每个字母限

用一次,每框限填一个字母)

A.毁草种粮 B.导致水土污染   C.扩大灌溉面积     D.提高机械化程度 E.减少生物多样性,加剧荒漠化F.增加播种面积 G.培育优良品种    

8.上述我国粮食生产和流格局新变化的案例,对你学习地理的启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中国粮食生产有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但是,伴随着北方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增强和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区城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占有量的变化

粮食生产指标

粮食产区

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人均粮食点有量(千克)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北方产区总计

其中:松辽河产区

53.9

11.5

67.3

19.7

85.1

31.9

328.4

366.5

400.7

495.2

421.5

569.5

南方产区总计

其中:长江产区

46.1

29.7

32.7

24.3

14.9

11.3

334.9

352.6

355.1

396.3

328.0

379.9

1.下图中松辽河产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       ,所跨越的干湿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          。该区的重要粮食产地,自东向西依次为三江平原、 _________平原和       平原。

中国粮食生产分区示意图

2.图中长江产区的     湖坪原和_____     湖平原历来是南方粮食高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3.与松辽河产区相比,长江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单项选择)

①粮食商品率高 ②耕地面积广大 ③水热资源丰富 ④复种指数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我国北方粮食作物以     为主;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的粮食作物集中分布在          一线以南的东部平原、丘陵地区。

5.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          ;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点有量变化特点是          。随着粮食生产格局的改变,我国粮食流通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          

6.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多项选择)

A.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B.粮食大量出口

C.粮食单产下降      D.调整种植业结构

7.北方产区粮食产量的增长,与播种面积扩大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阅读下面的结构框图,将代表相关内容的字母填入图中的空格内。(每个字母限用一次,每框限填一个字母)

A.毁草种粮 B.导致水土污染 C.扩大灌溉面积 D.提高机械化程度

E.减少生物多样性,加剧荒漠化    F.增加播种面积      G.培育优良品种

8.上述我国粮食生产和流格局新变化的案例,对你学习地理的启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