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宁波到福建福州的沿海铁路建成.联系众多城市.据此完成35-36题. 35. 影响该铁路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河流 C.城市分布 D.资源状况 36.为提高该铁路运输效率和运行安全.沿线车站都设有列车运行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利用了 A.GIS和RS B.GPS和RS C.GPS和GPRS D.GIS和GPS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
材料1:
2010年7月7日上午9时到11时,我国东部某区域冷暖气团相遇,冷气流多次东移,暖湿气流被迫抬升遇冷凝结降水。在短短数小时内降水超过100mm,河水暴涨,水库溃坝。城市道路积水,交通大范围阻塞。(如图甲)

材料2:
    2009年1月初到中旬,我国南方经历了数轮大风雪天气。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地降水丰富;冻雨、大雪、暴雨在不同地区广泛分布。这给工农业生产、交通、通信造成重大损失,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如图乙)

1、甲图中的A地降水发生了四次强弱变化。如下列锋面图所示,其降水由强到弱的排序正确的是

[     ]

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①②③④
2、甲、乙两图所示地区降水的天气系统分别为

[     ]

A.冷锋、暖锋
B.反气旋、冷锋
C.冷锋、冷锋
D.气旋、冷锋
3、乙图中①②③三地降水的形式最可能分别为

[     ]

A.雨夹雪(冻雨)、雪、雨
B.雪、雨、雨夹雪(冻雨)
C.雨、雨夹雪(冻雨)、雪
D.雪、雨夹雪(冻雨)、雨
4、材料1、2中,降水的季节分布说明我国

[     ]

A.冬季多雨
B.北方多雨
C.南方普遍降水丰富
D.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图中的A和B两个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阅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2009年9月到2010年初夏,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长期温高雨少,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

材料二  2010年10月23日,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在安徽召开。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该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全流域性洪水灾害。

(1)分析导致A图所示地区2009——2010年发生严重旱情的主要原因。

(2)就水系特点而言,分析B图所示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0年10月23日,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在安徽召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中的两个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两大地区。

材料二 2009年9月到2010年初夏,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长期温高雨少,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
材料三 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该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全流域性洪水灾害。
(1)说出A图的中东部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并描述该地形区的地表特征。(6分)
(2)读材料二,分析导致该地区2009-2010年发生严重旱情除降水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原因。(8分)
(3)读B图和材料三,分析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47.北京旅行团2009年7月到图示区域旅游,请你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帮助他们解释下面的问题和现象。

(1)出发前,从网上查到:图中所示的天气系统正在向正东方向运动,该天气系统过境B城时的天气状况为______,过境后B城市的风向为________。

(2)飞机于6日9时从北京机场起飞,乘务员告诉乘客,到B城需14小时,飞机到达B城市时,当地时间为____日____时。

(3)到C城市时,一游客发现植被与北京的相似,但判定两城市的气候类型不同,请你说明两城市气候类型的差异及其成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0年10月23日,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在安徽召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中的两个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两大地区。

材料二 2009年9月到2010年初夏,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长期高温少雨,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
材料三 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该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全流域性洪水灾害。(1)说出图甲的中东部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并描述该地形区的地表特征。
(2)读材料二,分析导致该地区2009~2010年发生严重旱情除降水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原因。
(3)读图乙和材料三,分析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