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自然灾害情况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承受灾害的客体三者的共同作用。据此完成(1)—(4)题。
(1)孕灾环境包括( )
①大气圈 ②岩石圈 ③水圈 ④生物圈
A.①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属于致灾因子的是( )
①洪水 ②山崩 ③地球表层 ⑤自然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导致灾情、构成自然灾害的有( )
①致灾因子作用于受灾体并造成危害和不利影响
②海底火山喷发于无人荒岛
③山洪暴发冲毁桥梁
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使数以百万计的居民患上严重的放射病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导致自然灾害的灾情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A.孕灾环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致灾因子:火山、地震、泥石流、滑坡
C.受灾客体:残障老年女性、一般老年女性、青壮年男性
D.自然环境:南极大陆、亚马孙平原、西伯利亚、马里亚那海沟
(14分)地震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因其具有破坏性大、突发性强、难以准确预报等特点,往往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请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地时间(东十二区) 2011年2月22日中午12时51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距离地表仅有5公里。地震造成300余人遇难,城市数十座建筑坍塌。
当地时间(东九区)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海岸附近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级超强地震并引发海啸,目前造成一万多人遇难,经济损失难以估计。地震也导致了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引发恐慌。
材料二:两次地震示意图
(1)新西兰和日本地震的发生都与 板块的运动有关。
(2)新西兰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为2011年2月 日 时 分,此日后一段时间我国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情况是 。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淹没了东北部沿岸地区,为监测灾情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3)从风向和洋流的角度分析日本核电站爆炸后短期内的放射性物质扩散(大气污染和海水污染)是否对我国构成严重威胁,请说明理由。
(14分)地震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因其具有破坏性大、突发性强、难以准确预报等特点,往往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请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地时间(东十二区) 2011年2月22日中午12时51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距离地表仅有5公里。地震造成300余人遇难,城市数十座建筑坍塌。
当地时间(东九区)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海岸附近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级超强地震并引发海啸,目前造成一万多人遇难,经济损失难以估计。地震也导致了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引发恐慌。
材料二:两次地震示意图
(1)新西兰和日本地震的发生都与 板块的运动有关。
(2)新西兰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为2011年2月 日 时 分,此日后一段时间我国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情况是 。日本地震引发的海啸淹没了东北部沿岸地区,为监测灾情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3)从风向和洋流的角度分析日本核电站爆炸后短期内的放射性物质扩散(大气污染和海水污染)是否对我国构成严重威胁,请说明理由。
读下列区域地图回答小题。
1.甲、乙两国边境线较长。近年来,两国贸易发展迅速,但两国的边境贸易额较小,
导致两国边境贸易额较小的原因包括
①两国之间大多以高山为界,交通落后
②两国经济落后,生产总值较低
③两国经济结构完全相同且无互补性
④两国边境处经济落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有关甲、乙两国贸易构成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从乙国大量进口铁矿石
B.甲国从乙国大量进口小麦
C.乙国从甲国大量进口计算机软件
D.乙国从甲国大量进口天然橡胶
3.关于丙国首都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河水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大
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③地处海湾,海水涨潮顶托作用
④夏季盛行东南风,降水集中
⑤围湖造田,河流湖泊的蓄洪调节能力下降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关于该地区水稻种植业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终年高温多雨
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③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④种植水稻历史悠久
⑤灌溉水源充足
⑥劳动力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④⑤⑥
5.澳大利亚最大钢铁公司在乙国投资建立多家工厂,以满足该国汽车制造商和建筑商对钢材的大量需求。该国吸引澳大利亚钢铁公司建厂的主要区位因素有
①科技力量雄厚
②接近煤、铁原料地
③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
④广阔的消费市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材料一: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
项 目 | 2010年 | 2020年 | 2030年 |
人口(亿人) | 14.42 | 15.47 | 16.00 |
粮食消费量(亿千克) | 6056 | 6838 | 7360 |
人均粮食需求量(千克) | 420 | 442 | 460 |
材料二:1999-2003年我国耕地减少情况分析
年份 | 开发复垦增加耕地万Km2 | 耕地合计减少量万Km2 | 各种因素造成的耕地减少比例(%) | ||||
生态退耕 | 农业结构调整 | 建设占用 | 自然灾害毁损 | 耕地净减少 万Km2(万亩) | |||
1999 | 40.5 | 84.2 | 46.9 | 12.7 | 24.4 | 16.0 | 43.7(654.9) |
2000 | 29.1 | 125.4 | 60.9 | 21.2 | 13.0 | 4.9 | 96.2(1443.5) |
2001 | 20.2 | 83.0 | 71.2 | 5.4 | 19.7 | 3.7 | 62.7(941.7) |
2002 | 26.0 | 202.7 | 70.3 | 17.2 | 9.7 | 2.8 | 176.7(2649.7) |
2003 | 21.0 | 284.4 | 78.6 | 11.6 | 8.0 | 1.8 | 253.0(3806.1) |
资料来源:《1999-2003年国土资源部土地变更调查》(注:括号内单位为万亩)
(1)从材料一说明我国粮食消费的趋势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
(2)从材料二可看出:我国开发复垦增加耕地最多的年份是 年;因建设占用导致耕地减少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年,约减少了 万亩。
(3)从材料二分析1999-2003年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4)请从气候、地形、水源三方面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