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七月.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亚欧大陆形成的气压名称是 .其形成原因是 .一月.在上述地区分布的气压名称是 .形成原因是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国务院批准,从2003年起,沿袭了几十年的高考将从“黑色七月”提前到每年6月上旬。促成这一历史变革的人是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九江民生集团公司总裁王翔。1998年7月,王翔的家乡江西九江市有700多名考生因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不得不在解放军护送下把考场迁到房顶、山顶才能正常考试。为此王翔引发了一个念头,于是向全国政协交了《关于高考考期适当提前的建议案》。后来经过反复认真细致地调研,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高考时间调整方案》,宣告从2003年起“黑色七月”退出历史。

材料二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1)

材料三中A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B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图中季节时C处盛行________风,D处盛行________风。此季节初,非洲热带草原动物向________(南,北)迁移,亚洲驯鹿向________(南,北)迁移

(2)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有时分裂成两个,其中西太平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天气和气候影响最为直接,对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影响很大,春末雨带位于________地区,夏初雨带位于________地区,7-8月位于________地区。副高北移速度慢将导致我国南方出现________.

(3)

高考时间适当提前除了使一些地区避开洪涝灾害的威胁以外,还可减少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20041226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当地时间26日上午8时(东七区)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受波及,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材料二 新华网消息:国际救援组织和一些医疗专家28日表示,海啸摧毁了当地所有医疗设施和疏散系统,加上疫病流行,在今后几天里,如果救援工作延误,印度洋海啸造成受灾死亡人数可能突破20万人。

  材料三 灾害地区图

(1)

当这一悲剧发生的时候,全球许多地方正处在圣诞节的欢乐之中,其中全球处于圣诞节这一天的国家有

A.

美国

B.

意大利

C.

巴西

D.

日本

(2)

简述本次地震发生的区域多地震的原因。

________

(3)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既有地震、海啸直接造成的,也有疫病流行造成的,这说明地质灾害具有________性。

(4)

专家认为,如果这个地区有像太平洋预警系统一样的设施,就可大大减少死亡人数。能及时、全面、迅速监测海啸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

RS技术

B.

GPS技术

C.

GIS技术

D.

DOS技术

(5)

某自然灾害临测站将其灾害预报信息,及时传递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最佳途径是

[  ]

A.

打电话

B.

拍电报

C.

通过互联网

D.

利用航空快递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每题2分,共10分)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2004年12月26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当地时间26日上午8时(东七区)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受波及,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材料二 新华网消息:国际救援组织和一些医疗专家28日表示,海啸摧毁了当地所有医疗设施和疏散系统,加上疫病流行,在今后几天里,如果救援工作延误,印度洋海啸造成受灾死亡人数可能突破20万人。
材料三 灾害地区图

【小题1】当这一悲剧发生的时候,全球许多地方正处在圣诞节的欢乐之中,其中全球处于圣诞节这一天的国家有(   )

A.美国B.意大利C.巴西D.日本
【小题2】简述本次地震发生的区域多地震的原因。
【小题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既有地震、海啸直接造成的,也有疫病流行造成的,这说明地质灾害具有______________性。
【小题4】专家认为,如果这个地区有像太平洋预警系统一样的设施,就可大大减少死亡人数。能及时、全面、迅速监测海啸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技术B.GPS技术C.GIS技术D. DOS技术
【小题5】某自然灾害临测站将其灾害预报信息,及时传递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最佳途径是(     )
A.打电话B.拍电报C.通过互联网D.利用航空快递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每题2分,共10分)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2004年12月26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当地时间26日上午8时(东七区)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受波及,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材料二  新华网消息:国际救援组织和一些医疗专家28日表示,海啸摧毁了当地所有医疗设施和疏散系统,加上疫病流行,在今后几天里,如果救援工作延误,印度洋海啸造成受灾死亡人数可能突破20万人。

材料三  灾害地区图[来源:Z_xx_k.Com]

1.当这一悲剧发生的时候,全球许多地方正处在圣诞节的欢乐之中,其中全球处于圣诞节这一天的国家有(    )

A.美国        B.意大利            C.巴西        D.日本

2.简述本次地震发生的区域多地震的原因。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既有地震、海啸直接造成的,也有疫病流行造成的,这说明地质灾害具有______________性。

4.专家认为,如果这个地区有像太平洋预警系统一样的设施,就可大大减少死亡人数。能及时、全面、迅速监测海啸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技术   B.GPS技术        C.GIS技术        D. DOS技术

5.某自然灾害临测站将其灾害预报信息,及时传递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最佳途径是(      )

A.打电话       B.拍电报      C.通过互联网       D.利用航空快递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有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60分)
材料一:丹麦哥本哈根地理位置简图(图6)。
材料二:2007年全球CO2排放总量排行前10位的国家及其人口总数(表3)。

国家
CO2排放总量
(单位:亿吨)
人口总数
(单位:万人)
美国
28
30071
中国
27
132256
俄罗斯
6.61
14289
印度
5.83
109535
日本
4
12762
德国
3.56
8245
澳大利亚
2.26
1973
南非
2.22
4276
英国
2.12
6060
韩国
1.85
4828

图6                                                                   表3
材料三: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7)。

(1)据材料二、三分析,近百年来世界气温变化特点及CO2主要来源。(6分)
(2)我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简述我国在控制CO2排放量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3)2009年12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原则和    ▲   原则。(6分)
材料四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使用“石油”的记载。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石漆,高奴县石脂水,其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极迅;燃灯,极明。”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鄜、延境内(今陕西)有石油,……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4)根据材料四,指出石油在唐宋时期已经有哪些应用?(3分)
材料五 新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图

(5)根据材料五,概括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材料六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

(6)根据材料六,简要说明19世纪中期、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中后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别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7)历史上,石油与国际争端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石油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材料七:在这个世界上,就连最为人迹罕至的地方,也都“烙刻”上了人类的痕迹。在太平洋最人迹罕至的地方,位于北纬35°到42°之间,夏威夷群岛的东北方向,距离加利福尼亚沿海1000英里的位置,又有一个“新大陆”正在生成——“第八大陆”,应该叫做“太平洋垃圾涡旋”,这个“新大陆”完全是由垃圾堆起来的,已蔓延到14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聚集了超过700万吨的垃圾。在这个垃圾“联合国”里,有来自美国的球鞋、中国的塑料袋、日本的渔网碎片、加拿大的集装箱外壳……
材料八:2009年12月7-18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全球减排协议。中国积极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巨大努力。
(8)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材料七、八的人类活动。(9分)
(9)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八,指出我们对发展方式的选择,说明中国实现单位GDP碳排放目标的对策。(11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