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南或长江三角洲 规划形成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合理 原因是:位于垂直于城市主导风向的郊外,有长江作为天然的卫生防护带,位于城市河流的下游地带,接近南京及长三角消费市场,科技雄厚,铁路.公路.水运便利等. (3)苏南地区:改造红壤.防治水土流失.综合开发低山丘陵,苏北地区:改造中低产田.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营造农田防护林等. 试题解析:(1)本题关键对图中内容的提取和准确的文字描述.在工业地域中分为自发形成和规划形成两类.其中我国各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进入区内的各类企业是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2)考察南京化工带的区位因素应从工业的一般区位和环境区位等方面加以分析.(3)苏南地区除太湖平原外.大部分属于江南低山丘陵.江苏北部淮河以北属于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其国土整治应与华北平原一致.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图分别为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图,读图回答1-4题。

    

1.下列正确说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位置差异的是 (  )

  A.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地区的中部地区

  B.松嫩平原位于大兴安岭的东南部

  C.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流域

  D.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南部

2.关于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二者都是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B.长江三角洲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配合条件好

  C.松嫩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度高且多雨,但是由于纬度位置高,所以热量条件不如长江三角洲

  D.松嫩平原的温暖季节长,所以造成农作物的生长期长

3.以下错误表达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条件比较的是 (  )

  A.松嫩平原黑土土壤肥沃,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水稻土,不如黑土生产力高

  B.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农业生产规模大,粮食的商品率高

  C.长江中下游平原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一年两熟或三熟,生产规模大,粮食商品率高于松嫩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面广,水产业比松嫩平原发达

4.下列符合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松嫩平原降水特点的是 (  )

  A.长江中下游平原年降水量由南到北逐渐递减

  B.松嫩平原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

  C.长江中下游平原年降水量分布主要受季风的影响

  D.松嫩平原年降水量分布的特点主要受地形和季风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把洼地挖成塘,塘泥堆成基或台,塘里养鱼,基或台发展种植业,这是地势低平地区的土地利用的新模式,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问题。

(1)该模式最不适合推广的地区是(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

(2)该模式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的优势是(  )

A.扩大了养殖业范围   B.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C.扩大了种植业范围   D.充分利用垂直方向的气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我国“十一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1~4题

1.这种划分是按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

2.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3.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阶段性

4.下列区域中,属于禁止开发区的是

A.黄淮海平原   B.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C.长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该图是我国两地潜水埋藏深度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两地可能分别位于(  )

A.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       B.江南丘陵、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

2.图中M处(  )

A.受台风影响,降水多,潜水埋藏浅

B.受准静止锋影响,降水多,潜水位高

C.受副高影响,降水少,潜水位低

D.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潜水埋藏深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图”,据此回答 题:

1.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      )

A.种植园农业   B.乳畜业    C.混合农业    D.水稻种植业

2.该种农业主要分布在……(      )

A.黄河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太湖平原     D.珠江三角洲

3.实行该种农业的好处是…(      )

A.可以少占耕地            B.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C.可以实现农业产品的自给       D.便于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