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回答16-18题. 16.“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此制度始于 A.汉魏 B.隋 C.唐 D.北宋 17.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确立起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的文献是 A. B. C. D. 1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引进中国后.集中体现在下列哪一文献中 A. B. C. D.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当今,民主与法制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内容和根本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希腊的典型植被具有叶片小而坚硬的特点,有较厚的蜡质层,根系发达。

(1)简要说明形成上述植被特点的气候特征及成因。(4分)

(2)说出图中方框内海峡的名称,并简述其地理意义。(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磷《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概括指出北宋之前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为什么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3)据《河防一览》记载,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水居其二”,试说明原因。

(4)自开封以下的黄河河段向东北流入渤海,与南下夺淮入海相比会新增一种水患。指出该水患的名称并说明其发生的季节与原因。

材料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是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然而,1972年后的26年间黄河有21年出现过断流现象。断流严重影响了黄河两岸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产生活。

据有关方面研究,黄河断流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气候趋于干旱、中上游过度用水、管理不善等因素有关。

长期以来,黄河管理以防洪治理为主,水资源“自由取用”,优先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而忽视生态系统的需要。随着“生态水”理念的提出,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为主旨的新的分水方案,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199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变以往的“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根据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水资源。

2000年以来,在气候条件大体不变的情况下,黄河已经连续8年未断流。黄河已逐步重现往日奔腾不息的风采。

(5)运用政治常识分析政府在解决黄河断流问题上所起的作用。

(6)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复杂整体,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7)结合材料,分析黄河水资源利用的实践与观念创新的辩证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据此回答1~7题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是

[  ]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2.位于黄河流域的人类古遗址不包括

[  ]

A.蓝田人
B.半坡氏族
C.马坝人
D.河姆渡氏族

3.关中地区不仅是古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也是今天黄土高原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地形成因是

[  ]

A.背斜成谷
B.向斜成谷
C.地堑成谷
D.渭河侵蚀成谷

4.本区古代人们培育了哪种农作物,对世界农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  ]

A.谷子
B.玉米
C.水稻
D.甘薯

5.黄河流域由古代文明的摇篮到今天水土流失、水患严重的沧桑剧变,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

A.人类发展经济的目的与保护生态的要求是对立的

B.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能完全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

C.人类创建社会环境时,总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

D.自然环境本身是均衡的,人类活动打破了其原始均衡

6.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措施是

[  ]

A.造林种草,退耕还林

B.修建梯田,打坝淤地

C.将土地分到一家一户,分别治理

D.禁止发展耕作业,将人口迁移至华北平原

7.为改善和保护环境,我国正在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这属于

[  ]

A.国土规划
B.国土管理
C.国土立法
D.国土保护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磷《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为什么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2)据《河防一览》记载,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水居其二”,试说明原因。

(3)自开封以下的黄河河段向东北流入渤海,与南下夺淮入海相比会新增一种水患。指出该水患的名称并说明其发生的季节与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