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回答28-29题 2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通过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这表明: ①只有处理好各部分的关系.才能实现最优目标②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新事物成长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就决定了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9.要通过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农民 的意义在于 A.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B.弥补市场经济的盲目性 C.履行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 D.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经济效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读某日某时海平面天气图(单位:百帕),回答(1)、(2)题。

   (1)此时,在中国境内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半岛和大平原分别是:         

                                 ,A锋面将向          方向运动,受其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近期内气温变化趋势是              。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可能出现的旱灾是:              

   (2)B岛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试说明该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

    材料一  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现象的原因。

    材料二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十几个社员在严俊昌的带领下,偷偷摸摸签订了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公粮和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18位社员在那张大纸上摁上了自己的手印。

   (4)材料二中凤阳农民签订的契约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他们的行动对中国农村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三  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6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5)材料三中,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的原因是什么?90年代初,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6)从“文革”结束后口粮的不足到凤阳县农民分田到户的契约再到90年代初粮票退出人们日常生活的历程可以看出,我们在制定农业政策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材料四  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于2008年5月23日至24日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主席与梅德韦杰夫总统举行会谈。双方重申,发展长期稳定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符合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两国的发展与繁荣,对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五  今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自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各民族“平等、互助、和谐” 的社会氛围,全区各级党政部门紧紧围绕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这个主题,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集中力量办好各族群众共同关心的事情,努力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开创了建设和谐宁夏的新局面。

运用所学政治常识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7)结合材料四分析中俄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原因。

   (8)材料五体现了哪些政治常识的道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古往今来,农业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

    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材料二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

    材料三  世界银行的相关报告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上涨了83%。在13日结束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年会上,“新的粮食危机正在形成”已成为共识,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升引发的冲南值得各国警惕。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仅2007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

    材料四

   (3)依据所学地理知识,简要说明世界粮价上涨的原因。(至少回答4个方面)

   (4)针对国际粮价上涨,从地理学科分析,我国可采取哪些积极的应对措施?

    材料五  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的18位农民,按下了18颗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一改革被认为是1952年全国完成土地改革之后农业生产力的第二次大解放。从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近4140元,农产品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5)假若让你写一篇有关农民与改革的评论性文章,请你谈谈文中应当运用的唯物史观道理。

    材料六  走向富裕的中国农民,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为丰富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山东省某市拟确立推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多项“文化惠民工程”,力争使农村文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6)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就该市如何推进上述“文化惠民工程”提出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1:2007年1月9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材料2:下图是我国某省县城局部示意图。

(1)图中聚落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B两聚落兴起的共同区位因素是什么?

(2)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该区域21世纪初发生的明显变化有哪些?

(3)图示区域聚落的布局形态多呈    状,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读下列材料和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18亿亩的耕地总量要保持到2020年,基本农田总量不能减少。

材料二  《我国轮廓图》

   (1)形成甲、乙、丙、丁自然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浙江省的地带性土壤是什么?

   (2)图中丙区主要自然土壤的特点是(    )

A.矿物质含量低    B.有机质含量高   C.土质比较疏松  D.土壤呈酸性

   (3)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我国的耕地保有量确定为18亿亩,这是约束性指标。现阶段我国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缓解人口对耕地的压力?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最初,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密控制。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商业繁荣,交通枢纽城市兴盛起来,并且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4)依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①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述         时期,例如           等城市(至少两例),都聚集着许多人口。

②明清时期,       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原因是:     

                                        

   (5)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简述其形成过程。

材料四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坚决执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一要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二要坚决控制建设占地规模,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6)依据材料四分析 “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对我国产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材料五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携手闯市场。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

   (7)依据材料五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知识说明深化农村改革的必要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表一:中外几种典型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比较(以我国为1.00)

  表二:中外农业主要生产要素对比

  材料: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意见》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符合当今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意见》要求,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结合图表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表一、表二及其联系中,概括我国农业状况。谈谈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意义。

(2)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理解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3)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召开会议制定文件,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工业,并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构想,这反映了哪些政治学道理?

(4)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应如何洋为中用发展我国现代农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