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均增长0.57%。
材料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年龄构成 | | |
0-14岁人口 | 222459737人 | 占16.60% |
15-59岁人口 | 939616410人 | 占70.14% |
60岁及以上人口 | 177648705人 | 占13.26% |
注: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 | ||
城镇人口 | 66557万人 | 占49.68% |
农村人口 | 67415万人 | 占50.32% |
注:与2000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
(30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新网2011年2月7日电:综合消息,去年10月以来,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南方连遭雨水侵袭。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2、3月份冬麦区降水仍将比常年同期偏少,出现冬春连旱的可能性较大。土壤墒情(水分状况)较差。
材料二:农业专家建议,北方冬麦旱区应关注本地天气预报,抓住气温回升(日均气温升到3℃以上,中午最高温度5℃以上)时机做好科学灌溉。
材料三:北方冬麦受旱区适宜灌溉气象等级预报图。
(1)从锋面降水形成条件说明华北地区今冬降雪偏少的原因,简析降雪对冬小麦的有利影响。(10分)
(2)比较图1、图2适宜区、不适宜区的时空变化特点并探讨变化的原因。(8分)
(3)为解决当前旱情,可利用的灌溉水源有哪些?如何进行科学灌溉?如果措施不当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12分)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年均增长0.57%。
材料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年龄构成 |
|
|
0-14岁人口 |
222459737人 |
占16.60% |
15-59岁人口 |
939616410人 |
占70.14% |
60岁及以上人口 |
177648705人 |
占13.26% |
注: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 |
||
城镇人口 |
66557万人 |
占49.68% |
农村人口 |
67415万人 |
占50.32% |
注:与2000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虽然比2005年和2009年人口抽样调查的性别比略有下降,但仍还是高于正常范围。
材料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据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户口登记地在其他县(市、区)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31281654人,占常住人口的30%,其中属于省外的为21498798人,省内的为9782856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其中省外人口增加6433920人,增长42.71%。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反映出我国人口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答三点)
(2)从材料中可看出,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已是________模式,形成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这种模式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分析,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________阶段,此阶段对应出现了________的现象。
(4)根据资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10年间广东省的常住人口从第三位跃居第一位,而河南省却从第一位退至第三位?
(30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新网2011年2月7日电:综合消息,去年10月以来,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南方连遭雨水侵袭。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2、3月份冬麦区降水仍将比常年同期偏少,出现冬春连旱的可能性较大。土壤墒情(水分状况)较差。
材料二:农业专家建议,北方冬麦旱区应关注本地天气预报,抓住气温回升(日均气温升到3℃以上,中午最高温度5℃以上)时机做好科学灌溉。
材料三:北方冬麦受旱区适宜灌溉气象等级预报图。
(1)从锋面降水形成条件说明华北地区今冬降雪偏少的原因,简析降雪对冬小麦的有利影响。(10分)
(2)比较图1、图2适宜区、不适宜区的时空变化特点并探讨变化的原因。(8分)
(3)为解决当前旱情,可利用的灌溉水源有哪些?如何进行科学灌溉?如果措施不当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12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