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2008年11月16日,位于广东阳江的东平核电站正式开工。
材料二:2008年9月24日,第十四号强台风“黑格比”在广东茂名的电白县沿海登陆,广东阳江沿海地区的风速达每秒三十四点六米,相当于十二级风力,最大风力达十三级。
材料三:2008年9月22日为秋分日。
材料四:2007年12月21日至22日,一艘沉没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的宋代商船“南海一号”打捞出水。“南海一号”沉没的地点,位于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主航道---“古代丝绸之路”上,满载瓷器等重物的沉船,船头朝向西南,看来正是从中国港口出发,驶向外洋的货船。(见下图)
(1)请在图中画出阳江核电站正式开工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用圆圈表示地球,同时画出地轴,地球自转方向)。
(2)请分析中国最大核电项目落户广东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台风灾害主要由狂风、暴雨、风暴潮造成
B.台风是中心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C.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D.台风预警信号发布的顺序是白色、黄色、蓝色、黑色
E.“黑格比”登陆时全球有小于1/3地区正处秋分节气
(4)据图分析“南海一号”沉船遗址水深最多不超过 米。
(5)以图文分析,宋代商船沉没的季节最有可能在 季,分析与判断的理由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2分)
材料1:10月16日是第28个“世界粮食日”,今年主题是“世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战”。联合国粮农组织设立这一世界性节日,旨在引起人们叶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共同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
材料2:2004一2006年世界各种谷物的产量变化图
材料3:世界重要农业区分布示意图
(1)各种谷物产量变化表明世界(2分)
A.谷物总产量下降 B.农业劳动力减少
C.谷物需求量减少 D.谷物单产下降
(2)埃及是世界十大粮食进口国之一,保证该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最佳措施是(2分)
A.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国际合作
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人口素质
C.鼓励劳务输出,减少粮食消费
D.控制人口增长,调整饮食结构
(3)比较甲、乙两图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农业生产条件与特点,将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8分)
甲图 | 乙图 | |
农业地域类型 | ||
区位条件评价 | 社会经济方面的有利条件(列举出最主要的一条): | 自然环境方面的有利条件(答出三条): |
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
(4)分析图甲a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有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图甲b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4分)
(6)图乙中C、d两个农业区(带)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青藏铁路北段西宁至格尔木早已修建完,南段于2 005年1 0月1 5铺通,2006年7月1日投入试运行。上海到拉萨特快列车已于十月黄金周中首次运行。青藏地区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攻克许多技术难题,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材料二: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据新华社西宁2005年8月1 5日电)。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不会对中国带来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在几百万年的地质年代,这个移动量还是很可观的。
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1)在材料二中,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现代化技术对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进行了长期监测,从而发现了青藏高原的移动,该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全球同步卫星监测技术
(2)连接青藏铁路北段与南段的铁路枢纽是 ,北段穿过我国的 盆地,南段将穿过我国面积最大的 自然保护区。
(3)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较,西藏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资源都较丰富。请分析说明其丰富的原因:
太阳能
地热能
(4)布达拉宫每日开放6.5小时,日接待游客量限定在850人以内。其主要原因是(单项选择)
A.变通条件不便 B.有利于游客适应高原气候
C.旅游环境承载量限制 D.游客量不足
(5)该地区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 (单项选择)
A.该地气温高,雨量充沛
B.该地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C.该地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D.该地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6)青藏铁路约有150千米的路段实施了“以桥代路”工程,主要原因是(多项选择)
A.铁路沿线沟壑纵横 B.避免风沙掩埋铁路
C.铁路沿线有多年冻土 D.为动物留出生态通道
(7)关于青藏铁路建设的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A.大规模开发两藏的矿产资源
B.促进民族团结与区域文化交流
C.在喀斯特地区开辟一条新的旅游热线
D.完善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8)下图为某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多项选择)
A.该山南坡的白然带比北坡丰富
B.该山北坡相对高度比南坡高
C.该山南坡的雪线比北坡低
D.该山是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青藏铁路北段西宁至格尔木早已修建完,南段于2 005年1 0月1 5铺通,2006年7月1日投入试运行。上海到拉萨特快列车已于十月黄金周中首次运行。青藏地区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攻克许多技术难题,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材料二: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据新华社西宁2005年8月1 5日电)。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不会对中国带来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在几百万年的地质年代,这个移动量还是很可观的。
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1)在材料二中,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现代化技术对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进行了长期监测,从而发现了青藏高原的移动,该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全球同步卫星监测技术
(2)连接青藏铁路北段与南段的铁路枢纽是 ,北段穿过我国的 盆地,南段将穿过我国面积最大的 自然保护区。
(3)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较,西藏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资源都较丰富。请分析说明其丰富的原因:
太阳能
地热能
(4)布达拉宫每日开放6.5小时,日接待游客量限定在850人以内。其主要原因是( )(单项选择)
A.变通条件不便 B.有利于游客适应高原气候
C.旅游环境承载量限制 D.游客量不足
(5)该地区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 ) (单项选择)
A.该地气温高,雨量充沛
B.该地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C.该地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D.该地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6)青藏铁路约有150千米的路段实施了“以桥代路”工程,主要原因是( )(多项选择)
A.铁路沿线沟壑纵横 B.避免风沙掩埋铁路
C.铁路沿线有多年冻土 D.为动物留出生态通道
(7)关于青藏铁路建设的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多项选择)
A.大规模开发西藏的矿产资源
B.促进民族团结与区域文化交流
C.在喀斯特地区开辟一条新的旅游热线
D.完善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