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 中低产田--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红壤贫瘠地 1.背景: ⑴辽阔的冲积平原--宏观平坦.微观起伏不平 山麓 缓斜平原 高 山前冲积扇 土地质量高 冲积低平原 主体 海滨 滨海平原 低 地势极低 中低产田集中区 ⑵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 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 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 盐碱:水盐运动 春秋反盐.夏积盐 冬稳定 原因--气候(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地形(地势低平.洼地排水不畅)不合理灌溉.不合理开垦 干旱缺水地.低洼易涝地.盐碱地所占的比重较大.对这些土地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关键所在. 2.问题和措施: ⑴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A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地势低平.洪涝严重.成土母质质地较好.水资源丰富 指导思想:因洼制宜,效果:鱼塘-台田模式 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B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 水盐运动:春秋返盐.冬稳定 冶理:调控水盐运动(引淡淋盐-灌溉.降低作物根区土壤含盐量,井排井灌-抽取盐水.补充淡水,农田覆盖-用地膜.作物桔杆覆盖.抑制蒸发,农业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与椿棉间作.培肥.改良品种) ⑵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华北河流径流量小,水资源时间变化大.冬春缺少严重.年际变化大, 浪费.污染,工农业和城市需求量大. ⑶风沙危害---沙尘天气 沙尘来源:干旱内陆.施工工地 动力:盛行风 影响地区:下风向地区 形成原因 自然 ①气候干旱 ②植被稀少 ③地表疏松 人为 ①滥垦滥伐 ②过度放牧 ③违章施工 ④过度开采 治理措施:①退耕还草.林 ②合理放牧 ③文明施工 ④植树种草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灾区卷,文综,39-(3)(4))

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磷《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据《河防一览》记载,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水居其二”,试说明原因。

(2)自开封以下的黄河河段向东北流入渤海,与南下夺淮入海相比会新增一种水患。指出该水患的名称并说明其发生的季节与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