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根据和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资料一: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至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国调查工作.历时两年.而我国的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自1984年开始到1996年全部完成,历时12年.2010年以后.全国每年进行一次土地变更调查. 资料二: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的主要任务包括有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等. 资料三:1996-2004年我国部分省市区耕地变化情况表 区域 耕地 面积(Km2) 人口 1996-2004年耕地减少去向比重(%) 减少面积(Km2) 建设占用 灾毁耕地 生态退耕 农业结构调整 北京 4024 1259 140.80 25.89 3.53 39.73 30.85 上海 2948 1419 71.30 62.58 5.73 13.27 18.42 内蒙古 55689 2232 1009.60 1.78 2.26 95.26 0.69 浙江 16400 4343 244.70 44.30 1.25 22.39 32.06 山西 36605 3109 510.00 5.41 1.79 70.47 22.34 甘肃 34860 2467 374.20 2.36 0.55 91.24 5.84 广东 23525 6961 248.60 13.76 1.23 1.88 83.12 四川 62224 8428 613.50 5.96 1.74 70.27 22.03 湖北 33794 5825 278.20 9.99 2.10 69.77 18.14 江苏 44720 7110 344.80 37.27 3.26 8.71 50.77 河北 65367 6484 451.70 8.89 1.09 81.85 8.89 江西 23164 4105 142.60 17.33 0.91 68.99 12.77 福建 12135 3261 66.50 36.61 8.37 2.44 52.58 山东 67304 8738 293.40 44.73 8.51 17.56 29.20 宁夏 8110 495 373.60 2.29 0.20 96.56 0.94 陕西 34474 3543 935.00 2.67 3.57 73.37 20.40 注:耕地面积和人口均为1996年数据.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1)全国土地普查从12年变为2年.2010年以后.全国每年进行一次土地变更调查.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国土地普查从12年变为2年.发生这种突变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 (3)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_. (4)上表中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省是__.人均减少耕地面积最大的省是____. (5)生态退耕面积最大的省是 .退耕的主要是原因是 . A.保护湿地 B.防止土地沙漠化 C.防止水土流失 D.防止地质灾害 (6)主要由于农业结构调整而造成耕地减少最多的省是 .主要的调整方向是 . A.发展园艺业 B.发展林业 C.发展水产养殖业 D.发展乡镇企业 选做题(36.37题为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一题.如两道题全做.只选36题的成绩为选做题成绩.37题不计分)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资料一: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至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国调查工作,历时两年。而我国的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自1984年开始到1996年全部完成,历时12年。2010年以后,全国每年进行一次土地变更调查。

资料二: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的主要任务包括有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等。

资料三:1996—2004年我国部分省市区耕地变化情况表

区域

耕地

面积(Km2)

人口  (万人)

1996—2004年耕地减少去向比重(%)

减少面积(Km2)

建设占用

灾毁耕地

生态退耕

农业结构调整

北京

4024

1259

140.80

25.89

3.53

39.73

30.85

上海

2948

1419

71.30

62.58

5.73

13.27

18.42

内蒙古

55689

2232

1009.60

1.78

2.26

95.26

0.69

浙江

16400

4343

244.70

44.30

1.25

22.39

32.06

山西

36605

3109

510.00

5.41

1.79

70.47

22.34

甘肃

34860

2467

374.20

2.36

0.55

91.24

5.84

广东

23525

6961

248.60

13.76

1.23

1.88

83.12

四川

62224

8428

613.50

5.96

1.74

70.27

22.03

湖北

33794

5825

278.20

9.99

2.10

69.77

18.14

江苏

44720

7110

344.80

37.27

3.26

8.71

50.77

河北

65367

6484

451.70

8.89

1.09

81.85

8.89

江西

23164

4105

142.60

17.33

0.91

68.99

12.77

福建

12135

3261

66.50

36.61

8.37

2.44

52.58

山东

67304

8738

293.40

44.73

8.51

17.56

29.20

宁夏

8110

495

373.60

2.29

0.20

96.56

0.94

陕西

34474

3543

935.00

2.67

3.57

73.37

20.40

注:耕地面积和人口均为1996年数据。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6)题。

(1)全国土地普查从12年变为2年,2010年以后,全国每年进行一次土地变更调查。其目的____________。

(2)全国土地普查从12年变为2年,发生这种突变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

(3)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

(4)上表中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省(市、区)是__,人均减少耕地面积最大的省(市、区)是__。

(5)生态退耕面积最大的省(市、区)是____,退耕的主要是原因是____。(填字母)

A、保护湿地  B、防止土地沙漠化  C、防止水土流失  D、防止地质灾害

(6)主要由于农业结构调整而造成耕地减少最多的省(市、区)是____,主要的调整方向是____。(填字母)

A、发展园艺业  B、发展林业  C、发展水产养殖业  D、发展乡镇企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磷《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概括指出北宋之前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为什么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3)据《河防一览》记载,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水居其二”,试说明原因。

(4)自开封以下的黄河河段向东北流入渤海,与南下夺淮入海相比会新增一种水患。指出该水患的名称并说明其发生的季节与原因。

材料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是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然而,1972年后的26年间黄河有21年出现过断流现象。断流严重影响了黄河两岸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产生活。

据有关方面研究,黄河断流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气候趋于干旱、中上游过度用水、管理不善等因素有关。

长期以来,黄河管理以防洪治理为主,水资源“自由取用”,优先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而忽视生态系统的需要。随着“生态水”理念的提出,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为主旨的新的分水方案,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199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变以往的“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根据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水资源。

2000年以来,在气候条件大体不变的情况下,黄河已经连续8年未断流。黄河已逐步重现往日奔腾不息的风采。

(5)运用政治常识分析政府在解决黄河断流问题上所起的作用。

(6)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复杂整体,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7)结合材料,分析黄河水资源利用的实践与观念创新的辩证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1629年

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部徙牧伏尔加河。                           

1632年

俄国政府派使者前往土尔扈特部活动。

1644年

和鄂尔勒克返回准噶尔参加东西蒙古各部王公会盟,制定《蒙古一卫拉特法典》,该法典成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

1644年

土尔扈特部与俄国军队发生冲突,伤亡惨重,和鄂尔勒克阵亡。

1645年

俄国要求土尔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绝。双方商定土尔扈特游牧区域。此后十余年间,土尔扈特汗国逐渐形成。

1655年

土尔扈特汗国与俄国谈判,同意听命于俄国沙皇。

1657年

土尔扈特向清朝“贡驼马二百余”。

1672年

俄国指令土尔扈特汗国派兵参加克里木战争。此后数十年间,俄国多次向土尔扈特征兵。

1696年

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贡,庆贺清军击败噶尔丹。

1712年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抵达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团出访土尔扈特,途中为俄国所阻。

1714年

清朝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表示“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

1731年

雍正帝派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

1756年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到热河行宫觐见乾隆帝。

1765年

土尔扈特汗国渥巴锡汗抗议俄国人对土尔扈特的侵扰和掠夺。

1770年

俄国征调土尔扈特汗国2万余人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秋,渥巴锡从前线归来,秘密召开会议,决定东归祖国。

1771年

1月17日,渥巴锡率领近17万人踏上东归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东归的土尔扈特人。7月8日,土尔扈特前锋抵达伊犁河流域。16日,清军总管会见渥巴锡等人。此时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仅乘6万余人。10月15日,渥巴锡在木兰围场觐见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尔扈特全部

土尔扈特回归路线示意图

(1)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谷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业的发展。分别说明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2)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

(3)土尔扈特在回归途中历经艰辛,其中来自自然的威胁主要有哪些?

(4)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5)土尔扈物人回归祖国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表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尊重各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珍惜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又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坚持。

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