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几个反应.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1)(2) (3)(4) (A) (B) (C) (D)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09?韶关一模)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
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即可得溶液的pH
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即可得溶液的pH

(2)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盐酸过量,这时溶液呈酸性,所以溶液的pH小于7
盐酸过量,这时溶液呈酸性,所以溶液的pH小于7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目的是
赶走溶液中少量氧气,隔绝氧气
赶走溶液中少量氧气,隔绝氧气
.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CO32-+H2OHCO3-+OH-
CO32-+H2OHCO3-+OH-

由此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于2mol/L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
做对比实验,取上述NaOH溶液稀释,加入酚酞溶液出现红色且不褪去
做对比实验,取上述NaOH溶液稀释,加入酚酞溶液出现红色且不褪去

方案三: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编号 盐酸 NaOH溶液 △t/℃
1 3.65% 2.00% 3.5
2 3.65% 4.00% x
3 7.30% 8.00% 14
(1)表中x=
7
7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右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
U形管中左边液面下降
U形管中左边液面下降
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表列出了九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根据题意,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这几种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G元素和H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差是____________;含有6个中子的E原子的化学符号为___________。
(3)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4)用电子式表示H元素跟A元素形成化合物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D两元素比较,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_______,可以验证该结论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 (用编号表示)。
①将在空气中放置已久的C和D的单质分别与热水反应
②将除去氧化物薄膜的C与D的单质分别和热水作用,并滴人酚酞溶液
③将除去氧化物薄膜的C与D的单质分别和2mL1mol·L-1的盐酸反应
④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6)D和F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表列出了九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
I AII AIII AIV AV AVI AVII A
2EF
3ACDGR
4BH
根据题意,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这几种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是______;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_____.
(2)G元素和H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差是______;含有6个中子的E原子的化学符号为______.
(3)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4)用电子式表示H元素跟A元素形成化合物的过程______.
(5)C、D两元素比较,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_,可以验证该结论的实验是______ (用编号表示).
①将在空气中放置已久的C和D的单质分别与热水反应
②将除去氧化物薄膜的C与D的单质分别和热水作用,并滴入酚酞溶液
③将除去氧化物薄膜的C与D的单质分别和2mL1mol?L-1的盐酸反应
④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6)D和F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表列出了九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
I A II A III A IV A V A VI A VII A 0
2 E F
3 A C D G R
4 B H
根据题意,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这几种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是
K
K
;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
Ar
Ar

(2)G元素和H元素的核电荷数之差是
18
18
;含有6个中子的E原子的化学符号为
126C
126C

(3)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K>Na>Mg
K>Na>Mg

(4)用电子式表示H元素跟A元素形成化合物的过程

(5)C、D两元素比较,金属性较强的是
Mg
Mg
,可以验证该结论的实验是
②③
②③
 (用编号表示).
①将在空气中放置已久的C和D的单质分别与热水反应
②将除去氧化物薄膜的C与D的单质分别和热水作用,并滴入酚酞溶液
③将除去氧化物薄膜的C与D的单质分别和2mL1mol?L-1的盐酸反应
④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6)D和F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2O3+2OH-=2AlO2-+H2O
Al2O3+2OH-=2AlO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金属的冶炼以后,对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实验非常感兴趣,他们查阅有关资料后分析:
(1)学生对相关装置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这些装置既有各自的优点,同时也发现各个装置中均存在一些不足,具体看下表: 
(2)根据高三拓展教材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要求,在上述买验的基础上学生设计了相对更为合理的实验,重点避免了上述三个不足。其中一氧化碳的制备是利用甲酸和浓硫酸共热到60~80℃可发生脱水反应: HCOOH CO↑+H2O 请根据以下各图进行选择形成一套相对较为合理的实验装置图(某些装置可重复使用)
(3)回答以下问题:
①合理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写小写字母)。
②在反应时强调先产生一氧化碳气体,一会再点燃加热氧化铁的酒精灯,原因是 (      )
A.因为一般反应从左到右进行
B.排除体系内的空气,使反应过程更安全
C.甲酸与浓硫酸反应可以产生大量的CO气体
D.此反应加热时间长有利于产生CO
③请说出你所选择的第一个石灰水洗气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
④在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由________色完全变为_________时停止加热,然后继续_______,原因是防止铁被氧化。
⑤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⑥该实验的一个优点是把实验过程中的尾气利用排水法收集起来,收集的气体前后有几瓶,若分别先后编号,点燃各个瓶中的气体,中间编号的集气瓶中气体____________,前后编号的集体瓶中气体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