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6分)下表是甲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
城市 |
污染指数 |
首要污染物 |
空气质量级别 |
空气质量状况 |
甲 |
55 |
SO2 |
II |
良 |
该市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表中首要污染物SO2导致酸雨的成因进行探究。
【探究实验】 实验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A装置的作用是 (填“干燥”或“氧化”)SO2气体。
②实验过程中,B装置内石蕊试纸的颜色没有发生变化,C装置内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变 色,说明SO2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酸,该酸的化学式是 。
③D装置的作用是 。若实验中向装置内通入标准状况下1.12L SO2气体,且NaOH溶液过量。最多能生成Na2SO3的物质的量为 mo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
实验二:往盛有水的烧杯中通入SO2气体,测得所得溶液的pH 7(填“>”、“=”或“<”=,然后每隔1 h测定其pH,发现pH逐渐变小,直至恒定。说明烧杯中溶液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最终生成H2SO4。
【查阅资料】SO2形成酸雨的另一途径; SO2与空气中的O2在飘尘的作用下反应生成SO3,
SO3溶于降水生成H2SO4。在此过程中飘尘作催化剂。
【探究结论】SO2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硫酸而形成酸雨。本市可能易出现酸雨。
【知识联想】
(1)酸雨造成的危害是: (举一例)。
(2)汽车排放的尾气,硝酸、化肥等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中都含有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溶于水最终转化为 ,是造成酸雨的另一主要原因。
【提出建议】本市汽车数量剧增,为了减少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建议市政府推广使用混合型汽油,即往汽油中按一定比例加人 (填“水”或“乙醇”)。
已知HClO H++ClO-,为了探究HClO的漂白性,甲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1)通入干燥的氯气后,集气瓶中湿润的有色布条很快褪色,而干燥的有色布条没有很快褪色,由此甲同学认为:干燥的氯气 漂白性,潮湿的氯气 漂白性(填“有”或“没有”)。
(2)细心的乙同学发现,一段时间后干燥的有色布条也褪色了。他经过仔细思考,认为甲的设计有缺陷,应该作如下修改: 。
(3)烧杯中NaOH溶液所起的作用是 ,
烧杯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为保证实验安全,当氯气以每分钟1.12L(标准状况)的流速匀速通入时,若实验需耗时5分钟,小烧杯中盛2 mol·L—1的NaOH溶液的体积至少应为 mL。
(5)丙同学按照乙同学的方案修改后,补做了盐酸加入到有色布条,发现有色布条不褪色。丙同学确认是HClO使有色布条褪色,但丁同学认为还是不能确认HClO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他认为还应增加的实验是: 。
已知HClO H++ClO-,为了探究HClO的漂白性,甲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1)通入干燥的氯气后,集气瓶中湿润的有色布条很快褪色,而干燥的有色布条没有很快褪色,由此甲同学认为:干燥的氯气 漂白性,潮湿的氯气 漂白性(填“有”或“没有”)。
(2)细心的乙同学发现,一段时间后干燥的有色布条也褪色了。他经过仔细思考,认为甲的设计有缺陷,应该作如下修改: 。
(3)烧杯中NaOH溶液所起的作用是 ,
烧杯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为保证实验安全,当氯气以每分钟1.12L(标准状况)的流速匀速通入时,若实验需耗时5分钟,小烧杯中盛2 mol·L—1的NaOH溶液的体积至少应为 mL。
(5)丙同学按照乙同学的方案修改后,补做了盐酸加入到有色布条,发现有色布条不褪色。丙同学确认是HClO使有色布条褪色,但丁同学认为还是不能确认HClO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他认为还应增加的实验是: 。
已知HClO H++ClO-,为了探究HClO的漂白性,甲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1)通入干燥的氯气后,集气瓶中湿润的有色布条很快褪色,而干燥的有色布条没有很快褪色,由此甲同学认为:干燥的氯气 漂白性,潮湿的氯气 漂白性(填“有”或“没有”)。
(2)细心的乙同学发现,一段时间后干燥的有色布条也褪色了。他经过仔细思考,认为甲的设计有缺陷,应该作如下修改: 。
(3)烧杯中NaOH溶液所起的作用是 ,
烧杯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为保证实验安全,当氯气以每分钟1.12L(标准状况)的流速匀速通入时,若实验需耗时5分钟,小烧杯中盛2 mol·L—1的NaOH溶液的体积至少应为 mL。
(5)丙同学按照乙同学的方案修改后,补做了盐酸加入到有色布条,发现有色布条不褪色。丙同学确认是HClO使有色布条褪色,但丁同学认为还是不能确认HClO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他认为还应增加的实验是: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