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考生在A.B.C.D里面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 A.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和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 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等)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 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B.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中提出“四大自由 :“在我们力图保持安宁的键后的日子里.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的世界.第一是言论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二十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崇奉上帝的自由--遍及世界各地.第三是不虞匮乏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可以使每个国家保证其居民过上健康的和平时期生活的经济谅解--遍及世界各地.第四十不虞恐惧的自由--从全世界角度来谈.这就意味着世界范围的裁军.并使之如此全面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任何国家都不会出于能对别国采取有形侵略行为的地位--遍及世界各地. (摘自) 材料二 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 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摘自)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罗斯福强调“不虞匮乏的自由 和“不虞恐惧的自由 的时代背景. (2)指出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 解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C.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 .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D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牛顿的公认是科学史上的最伟大的著作.在对当代和后代思想的影响上.无疑没有什么别的杰作可以同相媲美.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无怪乎牛顿力学的非凡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试图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摘自)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的启发.激励下进行了种种思考.伏尔泰曾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 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摘编自) 回答下列问题. (1)牛顿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生活的时代特征.并列举两位影响了牛顿的“巨人 .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学说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