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高考.正处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之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些什么?首先所改的是课程理念.或者说课程思想.课程价值.就历史学科来说.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当前的社会.知道世界发展的潮流.从而感悟人生的意义.明确个体的责任 (黄牧航/2008.3).如何做到这一点?首要地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是什么呢?最基本的是对传统史学观的修正与发展.以及新的史学观的建立.本轮中学历史新课改中.运用了哪些史学观呢?最基本的仍然是唯物史观.但是.较之传统的只讲革命的“革命史观 的唯物史观.是丰富了很多的唯物史观.具体而论就是“现代化史观 的唯物史观.“全球史观 的唯物史观和“文明史观 .既然作为历史研究的史观都发生了变化.而为大学选拔人才的高考历史命题的思想指导当然也会相应变化.即以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作为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思想. 所谓“史观 .就是关于人类历史运行的总体看法. 1.用“现代化史观 指导的命题 “现代化史观 就是运用“现代化 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罗荣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页).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从现代化的视角所编拟的试题.是最多的.仅从"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这一经济史的角度统计.在2006──2008三年全国卷Ⅰ.卷Ⅱ共计的84个试题中.就占了23个题.比例达到了27.4%. 例1:2006年全国高考卷I的第39题: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图9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新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未以来.中国从实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帮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泊纵横. ──郑观应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例2:2007年全国高考卷I的第23题: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 .这段描述说明(A)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例3:2008年全国卷I的第19题: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 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A)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