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球史观 指导的命题 “全球史观 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二战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紧密.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整体世界的发展更加迅猛.全球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全球史观 兴起.成为研究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学派.在中国.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已故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吴先生指出.世界历史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吴先生的观点表明.整体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产物和结果.因此.完全可以把整体世界纳入到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之中去.换言之.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表现.(这样的观点对于高考备考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完全有可能成为某一试题的题眼或题魂)“全球史观 的直接作用是.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 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当今整体世界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经济的全球化.其次是国际政治中的民主化趋势.再次是不同文化越出民族范围的接触交流与相互吸收融合.最后是关于人类自身发展的资源.环境.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各国共同协商解决.(这四个“作用 从备考的角度.都要引起高度注意.即我们若从“全球史观 角度编拟一个试题.其题意的价值应该从这四个方面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体现出来).“全球史观 在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份额. 例7:2007年全国高考卷Ⅱ第23题: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此题是直接用"全球史观"的概念命题.考查考生对这一史观的了解情况. 例8:2007年全国高考卷Ⅱ第40题: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 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 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这题一反常规的做法.不是从欧洲工业化的影响.即“近代化的影响 或“现代化史观 角度入手.而是从美洲农业在哥伦布西航后的影响.即“全球史观 角度入手.从上述“全球史观 的“四大作用 的第一大作用的角度命题.“欧洲中心论 在此没有了地位.若从“现代化史观 角度入手.必然是“欧洲中心 .此题所体现导向很值得我们备考老师注意.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