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物质的分子中.各原子一定都处在同一平面上的是 ( ) A. B. C.CH 4 .CS 2 D.H 2 O.NH 3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一定浓度Na2CO3溶液滴入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沉淀.
甲同学认为两者反应只生成CuCO3一种沉淀;
乙同学认为这两者相互促进水解反应,生成Cu(OH)2一种沉淀;
丙同学认为生成CuCO3和Cu(OH)2两种沉淀.(查阅资料知:CuCO3和Cu(OH)2均不带结晶水)
I.按照乙同学的观点,请写出Na2CO3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u2++CO32-+H2O=Cu(OH)2 ↓+CO2↑或CO32-+H2O HCO3-+OH-,Cu2++2OH-=Cu(OH)2
Cu2++CO32-+H2O=Cu(OH)2 ↓+CO2↑或CO32-+H2O HCO3-+OH-,Cu2++2OH-=Cu(OH)2

Ⅱ.在探究沉淀成分前,须将沉淀从溶液中过滤、洗涤、低温干燥,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BaCl2溶液,无沉淀生成,说明已洗净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BaCl2溶液,无沉淀生成,说明已洗净
.并用下图所示装置,选择必要的试剂,定性探究生成物的成分.

(1)装置B中所装试剂是
CuSO4
CuSO4

(2)能证明乙同学观点正确的实验现象是
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C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C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Ⅲ.若CuCO3和Cu(OH)2两种沉淀都有,可通过下列所示装置的连接,进行定量分析来测定其组成.  
(3)各装置连接顺序为
C
C
A
A
B
B
E
E
D
D

(4)装置C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吸收空气中的H2O 蒸汽和CO2
吸收空气中的H2O 蒸汽和CO2
,实验开始时和实验结束时都要通入过量的空气,其作用分别是
开始时通入处理过的空气可以将装置中原有的H2O 蒸汽和CO2排出;结束时通入处理过的空气可以将装置中滞留的H2O 蒸汽和CO2赶出
开始时通入处理过的空气可以将装置中原有的H2O 蒸汽和CO2排出;结束时通入处理过的空气可以将装置中滞留的H2O 蒸汽和CO2赶出

(5)若沉淀样品的质量为m克,装置B质量增加了n克,则沉淀中CuCO3的质量分数为
1-
49n
9m
1-
49n
9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已知A、B、C、D、E、F、G为七种短周期的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A、F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等于各自的电子层数,其中A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C与B、G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位置,这三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质子数之和为31.D与F同周期,且在该周期中D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B、C、G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G的某种氧化物能使溴水褪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B、C、D、E、F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离子符号表示).
(3)A与B能形成离子化合物A5B,A5B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其电子式为
 
,该物质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两种气体,这两种气体的化学式是
 

(4)碳酸盐DACO3溶液与稀硫酸混合,当生成11.2L(标准状况)气体(不考虑气体溶解)时放热6.32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离子方程式
 

(5)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正式发表了题为《行星系统中有机生命的限制》的研究报告.报告称,在温度、压力、物质基础以及能源供给方式都与地球迥异的地外行星上,如果存在生命,它们完全没有必要以地球生命的形式存在. 有学者提出,在大气中充满B元素单质并含有丰富的A的化合物的星球上可能存在“B基生命”而不是“碳基生命”.科学家猜想这样的星球上可能会存在着一种组成结构与BA3、B2A4类似的系列化合物如B3A5、B4A6等.该系列化合物的通式为
 
(用元素符号表示).有B2A4与另外两种等物质的量的该系列中的化合物组成的混合蒸气,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只生成B元素的单质和水,且B元素的单质和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另外两种化合物是
 
(写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已知A、B、C、D、E、F、G为七种短周期的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A、F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等于各自的电子层数,其中A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C与B、G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位置,这三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质子数之和为31。D与F同周期,且在该周期中D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B、C、G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G的某种氧化物能使溴水褪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B、C、D、E、F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离子符号表示)。

(3)A与B能形成离子化合物A5B,A5B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其电子式为                      ,该物质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两种气体,这两种气体的化学式是                         

(4)碳酸盐DACO3溶液与稀硫酸混合,当生成11.2L(标准状况)气体(不考虑气体溶解)时放热6.32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离子方程式                                                   

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正式发表了题为《行星系统中有机生命的限制》的研究报告。报告称,在温度、压力、物质基础以及能源供给方式都与地球迥异的地外行星上,如果存在生命,它们完全没有必要以地球生命的形式存在。 有学者提出,在大气中充满B元素单质并含有丰富的A的化合物的星球上可能存在“B基生命”而不是“碳基生命”。科学家猜想这样的星球上可能会存在着一种组成结构与BA3、B2A4类似的系列化合物如B3A5、B4A6等。该系列化合物的通式为            (用元素符号表示)。有B2A 4与另外两种等物质的量的该系列中的化合物组成的混合蒸气,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只生成B元素的单质和水,且B元素的单质和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另外两种化合物是                       (写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精英家教网本题包括A、B两小题,分别对应于“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两个选修模块的内容.请选定其中一题,并在相应和答题区域内作答.若两题都做,则按A题评分.
精英家教网
A.海底热液研究(图1)处于当今科研的前沿.海底热液活动区域“黑烟囱”的周围常存在FeS、黄铜矿及锌矿等矿物.
(1)Ni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2)分析下表,铜的第一电离能(I1)小于锌的第一电离能,而铜的第二电离能(I2)却大于锌的第二电离能,基主要原因是
 

电离能/kJ?mol-1 I1 I2
746 1958
906 1733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负性:N>O>S>C        B.CO2与COS(硫化羰)互为等电子体
C.NH3分子中氮原子采用sp3杂化  D.CO、H2S、HCN都是极性分子
(4)“酸性热液”中大量存在一价阳离子,结构如图2,它的化学式为
 

(5)FeS与NaCl均为离子晶体,晶胞相似,前者熔点为985℃,后者801℃,其原因是
 
.在FeS晶胞中,与Fe2+距离相等且最近的S2-围成的多面体的空间构型为
 

B.制备KNO3晶体的实质是利用结晶和重结晶法对KNO3和NaCl的混合物进行分离.下面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记录:
NaNO3 KNO3 NaCl KCl
10℃ 80.5 20.9 35.7 31.0
100℃ 175 246 39.1 56.6
查阅资料:文献中查得,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S/g)如下表:
实验方案:
Ⅰ.溶解:称取29.8g KCl和34.0g NaNO3放入250mL烧杯中,再加入70.0g蒸馏水,加热并搅拌,使固体全部溶解.
Ⅱ.蒸发结晶:继续加热和搅拌,将溶液蒸发浓缩.在100℃时蒸发掉50.0g 水,维持该温度,在保温漏斗(如图3所示)中趁热过滤析出的晶体.得晶体m1g.
Ⅲ.冷却结晶: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实验时室温为10℃)后,进行减压过滤.得KNO3粗产品m2g.
Ⅳ.重结晶:将粗产品全部溶于水,制成100℃的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后抽滤.得KNO3纯品.
假定:①盐类共存时不影响各自的溶解度;②各种过滤操作过程中,溶剂的损耗忽略不计.试回答有关问题:
(1)操作Ⅱ中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2)若操作Ⅱ中承接滤液的烧杯中不加入蒸馏水,则理论上在操作Ⅲ中可得粗产品的质量m2=
 
g,其中混有NaCl
 
g.为防止NaCl混入,在操作Ⅱ中承接滤液的烧杯中至少应加入蒸馏水
 
g.
(3)操作Ⅲ中采用减压过滤,其优点是
 
.该小组同学所用的装置如图4所示,试写出该装置中主要用到的玻璃仪器的名称:
 
.若实验过程中发现倒吸现象,应采取的措施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A. 海底热液研究(图1)处于当今科研的前沿。海底热液活动区域“黑烟囱”的周围常存在FeS、黄铜矿及锌矿等矿物。
(1) Ni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析下表,铜的第一电离能(I1)小于锌的第一电离能,而铜的第二电离能(I2)却大于锌的第二电离能,基主要原因是 。
  

电离能/kJ·mol-1
I1
I2

746
1958

906
1733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电负性:N>O>S>C        B. CO2与COS(硫化羰)互为等电子体
C. NH3分子中氮原子采用sp3杂化  D. CO、H2S、HCN都是极性分子
(4) “酸性热液”中大量存在一价阳离子,结构如图2,它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5) FeS与NaCl均为离子晶体,晶胞相似,前者熔点为985℃,后者801℃,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FeS晶胞中,与Fe2距离相等且最近的S2围成的多面体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____。
B. 制备KNO3晶体的实质是利用结晶和重结晶法对KNO3和NaCl的混合物进行分离。下面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记录:
 
NaNO3
KNO3
NaCl
KCl
10℃
80.5
20.9
35.7
31.0
100℃
175
246
39.1
56.6
查阅资料:文献中查得,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S/g)如下表:
实验方案:
Ⅰ. 溶解:称取29.8g KCl和34.0g NaNO3放入250mL烧杯中,再加入70.0g蒸馏水,加热并搅拌,使固体全部溶解。
Ⅱ. 蒸发结晶:继续加热和搅拌,将溶液蒸发浓缩。在100℃时蒸发掉50.0g水,维持该温度,在保温漏斗(如图所示)中趁热过滤析出的晶体。得晶体m1g。

Ⅲ. 冷却结晶:待溶液冷却至室温(实验时室温为10℃)后,进行减压过滤。得KNO3粗产品m2g。
Ⅳ. 重结晶:将粗产品全部溶于水,制成100℃的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后抽滤。得KNO3纯品。
假定:① 盐类共存时不影响各自的溶解度;② 各种过滤操作过程中,溶剂的损耗忽略不计。试回答有关问题:
(1) 操作Ⅱ中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
(2) 若操作Ⅱ中承接滤液的烧杯中不加入蒸馏水,则理论上在操作Ⅲ中可得粗产品的质量m2=______g,其中混有NaCl______g。为防止NaCl混入,在操作Ⅱ中承接滤液的烧杯中至少应加入蒸馏水______g。
(3) 操作Ⅲ中采用减压过滤,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小组同学所用的装置如右图所示,试写出该装置中主要用到的玻璃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过程中发现倒吸现象,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