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④.⑥.⑤.② (3)2.使试管内外压强相等 (4)试管与烧杯底接触时温度过高 (5)先称一小烧杯的质量.再将KOH放在烧杯中称取15克KOH.然后加水35毫升.用玻璃搅拌均匀 (6)将溶液倒入烧杯内冷却.即有晶体析出.滤出母液即得KClO3晶体.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图中A、B、C分别是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制取氨气并进行喷泉实验的三组装置示意图,A、B是制取NH3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A装置可制备NH3的化学方程式
2NH4Cl+Ca(OH)2
  △  
.
 
CaCl2+2NH3↑+2H2O
2NH4Cl+Ca(OH)2
  △  
.
 
CaCl2+2NH3↑+2H2O
将产生的氨气通入NaClO溶液中N2H4,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lO-+2NH3═N2H4+Cl-+H2O
ClO-+2NH3═N2H4+Cl-+H2O

(2)①用B装置可快速制取较大量NH3.试分析产生大量氨气的原因:
NH4++OH-?NH3?H2O
  △  
.
 
NH3↑+H2O;CaO+H2O→Ca(OH)2,生成碱同时放出大量热,均有利于氨气逸出
NH4++OH-?NH3?H2O
  △  
.
 
NH3↑+H2O;CaO+H2O→Ca(OH)2,生成碱同时放出大量热,均有利于氨气逸出

②检验NH3是否收集满的实验方法是:
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浓盐酸靠近收集NH3的试管口,若产生白烟,说明试管已收集满NH3,反之,则没有收集满或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收集NH3的试管口,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说明NH3已收集满,反之,则没有收集满.
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浓盐酸靠近收集NH3的试管口,若产生白烟,说明试管已收集满NH3,反之,则没有收集满或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收集NH3的试管口,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说明NH3已收集满,反之,则没有收集满.

(3)用C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该实验的原理是:
NH3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
NH3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

若测得C装置烧瓶中NH3的质量是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H2质量的10倍,则喷泉实验完毕后,烧瓶中水可上升至烧瓶容积的
3
4
3
4
(填“几分之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已知理想气体各参数p(压强)、V(体积)、T(温度)、n(物质的量)满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某学校课外活动小组粗略测定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中气体常数R的值,下面是测定实验的分析报告,请填写有关空白:

(一)测定原理: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中,气体常数R=pV/nT的数值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本实验通过金属镁置换出盐酸中的氢来测定R的值。其反应为:

Mg+2HCl=MgCl2+H2

如果称取一定质量的镁与过量的盐酸反应,则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可以通过测出反应放出氢气的体积。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力可以分别由温度计和气压计测得。氢气物质的量可以通过反应中镁的质量来求得。将以上所得各项数据代入R= pV /nT式中,即可算出R值。

(二)实验用品及试剂:①仪器:托盘天平、测定气体常数的装置(如上图所示);②试剂:6mol·L-1HCl、镁条若干。

(三)实验内容:

1.在托盘天平上称出镁条的质量(称量镁条天平的游码示数如右图所示,未用砝码,单位为g);

2.按上图搭好仪器。取下试管,移动量气管B,使量气管A中的水面略低于零刻度线,然后将量气管B固定。

3.在试管中加入15mL 6 mol·L-1HCl,不要使盐酸沾湿试管的上半部。将已称重的镁沾少许水,贴在试管上部不与盐酸接触。

4.检查仪器是否漏气,方法如下:(方法要求简单有效)

                                                                              

                                                                                                                                                          

5.如果装置不漏气,调整量气管B的位置,使量气管A内水面与量气管B 内水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要求“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原因是                                   ;实现“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操作是                                                   ),然后准确读出量气管A内水面凹面最低点的读数V1(如右图所示)。

6.轻轻摇动试管,使镁条落入盐酸中,镁条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此时量气管A内水面即开始下降。为了不使量气管A内气压增大而造成漏气,在量气管A内水面下降的同时,慢慢    (上或下)移量气管B,使两管内的水面基本保持水平。反应停止后,待试管冷却至室温(约10分钟),移动量气管B,使两管内的水面相平,读出反应后量气管A内的精确读数V2(如右图所示)。

7.记录实验时的室温t和大气压P。(已知室温为27℃,大气压为100kPa)

(四)数据记录与处理(在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

镁条的质量

w=

           

g

氢气的物质的量

n=

              

mol

反应前量气管A内读数

V1=

          

ml

反应后量气管A内读数

V2=

              

ml

氢气的体积

V

          

ml

室温

T

              

K

大气压

P

             

Pa

气体常数R的值(计算过程和结果):

(五)问题与讨论:①在读取量气管内气体体积V1时,眼睛仰视读数,结果造成R的测定值          (偏高、偏低或无影响);②若没等反应试管冷却到室温就量取液面的高度,结果造成R的测定值          (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已知理想气体各参数p(压强)、V(体积)、T(温度)、n(物质的量)满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某学校课外活动小组粗略测定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中气体常数R的值,下面是测定实验的分析报告,请填写有关空白:


(一)测定原理: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中,气体常数R=pV/nT的数值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本实验通过金属镁置换出盐酸中的氢来测定R的值。其反应为:
Mg+2HCl=MgCl2+H2
如果称取一定质量的镁与过量的盐酸反应,则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可以通过测出反应放出氢气的体积。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力可以分别由温度计和气压计测得。氢气物质的量可以通过反应中镁的质量来求得。将以上所得各项数据代入R=" pV" /nT式中,即可算出R值。
(二)实验用品及试剂:①仪器:托盘天平、测定气体常数的装置(如上图所示);②试剂:6mol·L-1HCl、镁条若干。
(三)实验内容:
1.在托盘天平上称出镁条的质量(称量镁条天平的游码示数如右图所示,未用砝码,单位为g);
2.按上图搭好仪器。取下试管,移动量气管B,使量气管A中的水面略低于零刻度线,然后将量气管B固定。
3.在试管中加入15mL 6 mol·L-1HCl,不要使盐酸沾湿试管的上半部。将已称重的镁沾少许水,贴在试管上部不与盐酸接触。
4.检查仪器是否漏气,方法如下:(方法要求简单有效)
                                                                             
                                                                                                                                                          
5.如果装置不漏气,调整量气管B的位置,使量气管A内水面与量气管B 内水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要求“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原因是                                  ;实现“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操作是                                                  ),然后准确读出量气管A内水面凹面最低点的读数V1(如右图所示)。
6.轻轻摇动试管,使镁条落入盐酸中,镁条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此时量气管A内水面即开始下降。为了不使量气管A内气压增大而造成漏气,在量气管A内水面下降的同时,慢慢   (上或下)移量气管B,使两管内的水面基本保持水平。反应停止后,待试管冷却至室温(约10分钟),移动量气管B,使两管内的水面相平,读出反应后量气管A内的精确读数V2(如右图所示)。
7.记录实验时的室温t和大气压P。(已知室温为27℃,大气压为100kPa)
(四)数据记录与处理(在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
镁条的质量
w=
           
g
氢气的物质的量
n=
              
mol
反应前量气管A内读数
V1=
          
ml
反应后量气管A内读数
V2=
              
ml
氢气的体积
V
          
ml
室温
T
             
K
大气压
P
             
Pa
气体常数R的值(计算过程和结果):
(五)问题与讨论:①在读取量气管内气体体积V1时,眼睛仰视读数,结果造成R的测定值         (偏高、偏低或无影响);②若没等反应试管冷却到室温就量取液面的高度,结果造成R的测定值         (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9?黄浦区二模)如图中A、B、C分别是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制取氨气并进行喷泉实验的三组装置示意图,制取NH3选用试剂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用A图所示的装置可制备干燥的NH3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Ca(OH)2
  △  
.
 
CaCl2+2NH3↑+2H2O
2NH4Cl+Ca(OH)2
  △  
.
 
CaCl2+2NH3↑+2H2O
.装置中收集NH3的试管口放置棉花团的作用是
防止空气对流,使NH3充满试管
防止空气对流,使NH3充满试管

②干燥管中干燥剂能否改用无水CaCl2
不能
不能
,理由是
CaCl2+8NH3=CaCl2?8NH3
CaCl2+8NH3=CaCl2?8NH3

(2)用B图所示的装置可快速制取较大量NH3拟作喷泉实验.根据B图所示的装置及试剂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浓氨水滴入CaO中有大量NH3逸出的过程:
CaO+H2O=Ca(OH)2,反应放热,NH3?H2O
  △  
.
 
NH3↑+H2O
CaO+H2O=Ca(OH)2,反应放热,NH3?H2O
  △  
.
 
NH3↑+H2O

②检验NH3是否收集满的实验方法是:
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浓盐酸靠近收集NH3的试管口,若产生白烟,说明试管已收集满NH3,反之,则没有收集满.
或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收集NH3的试管口,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说明NH3已收集满,反之,则没有收集满.
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浓盐酸靠近收集NH3的试管口,若产生白烟,说明试管已收集满NH3,反之,则没有收集满.
或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收集NH3的试管口,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说明NH3已收集满,反之,则没有收集满.

(3)用C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该实验的原理是:
NH3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
NH3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

若测得C装置烧瓶中NH3的质量是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H2质量的10倍,则喷泉实验完毕后,烧瓶中水可上升至烧瓶容积的
3
4
3
4
(填“几分之几”).

查看答案和解析>>

(1)容量瓶上含有下列量中的(填写字母)
 

A、压强     B、温度     C、容积      D、密度     E、刻度线
(2)用浓硫酸配制250mL2mol?L-1硫酸溶液时,所需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和胶头滴管之外,还需要
 
(填仪器名称);在下列配制过程示意图中,有错误的是(填写序号)
 

精英家教网
(3)现要用容量瓶配制500mL 0.4mol?L-1 Na2CO3溶液,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后需要贴上标签.请你帮助把如图标签上的内容填上去.
精英家教网
(4)下列情况将使配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的有
 
(填序号).
A.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未待干燥便用来配制
B.NaOH溶解后趁热移入容量瓶中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摇匀后发现液面未到刻度线,继续加水至刻度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