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比之维新派兴民权思想要进步.主要体现在( ) A.反对民族压迫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C.国家的阶级实质 D.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分析与答案:这是一道综合比较的程度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分析能力.答案是B. 2.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可用于对下列哪一理论的评价?( )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哲学认识.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的能力.答案是B. 3.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的态度由武装干涉到“严守中立 .又变为扶植袁世凯策划“南北议和 .造成这一系列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 A.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得失 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袁世凯的卖国求荣 D.清政府已土崩瓦解 分析与答案: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答案是B. 4.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在当时.其实际意义是:( ) A.使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利 B.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D.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通过材料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能力.答案是D. 5.袁世凯的势力从北方扩展到长江流域是在:( ) A.就任临时大总统后 B.1913年国会选举后 C.复辟帝制后 D.镇压二次革命后 分析与答案: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分辨能力.答案是D. 6.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都是为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 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 分析与答案:本题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辨能力.是一道逆向思维题.答案是A. 7.1905年.慈禧太后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州基础永久稳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失.侯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害.则必决意实行. 这表明:( ) A.慈禧想派员出洋考察宪政 B.慈禧已决定实行君主立宪 C.慈禧准备用立宪抵制革命 D.清廷已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答案是C. 8.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左右清政府.原因在于:( )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立宪派的支持 ③掌握了北洋新军 ④革命党人的妥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能力.答案是C. 9.宋教仁把同盟会改为国民党的根本目的是:( ) A.造成第一大党 B.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政体 C.组织新内阁 D.取代孙中山在同盟会的领导地位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能力.需把当时相关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答案是B. 10.中国同盟会的纲领缺陷不包括:( ) A.没有明确反帝 B.没有明确反封建 C.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D.没有指出革命的同盟军 分析与答案:这是一道逆向思维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答案是B. 11.“当初次革命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漫骂之声不绝于耳 孙中山在第一次策划武装起义失败后.所讲的这段话能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有: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②改良主义是当时的主要思想 ③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④资产阶级革命群众基础差:(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分析与答案: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答案是C. 12.1915年12月西南军阀支持蔡锷反对袁世凯称帝.1917年又支持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1918年又与直系串通.排挤孙中山南北议和.这些情况表明:( ) A.南北军阀是根本对立的 B.革命派可以和军阀结成可靠的同盟 C.军阀集团对革命派的根本立场不断变化 D.封建军阀借革命势力维护自身利益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