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 材料四: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儿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第三卷.第64.78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5)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四进行分析论证. [答案]:(1)中国物质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2)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因为它出卖国家主权.要将中国变成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3)为了得到列强的支持(答“争取列强承认革命军政府 亦可),反映了同盟会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4)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5)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应立足于亿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 [解析]:这是一组政史综合题.该题以近代以来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为背景.旨在系统考查考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认知情况.考核考生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评价能力.第(5)问.通过审清题目要求: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进行分析,对“材料四 进行分析论证.而后根据相关原理对接材料.完整组织答案即可. 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答案]:(1)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有不够全面之上.(2)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这说明.由于内因的作用.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也未必黑.事物的外部环境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上述看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材料一] 世界银行2004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贫困人口已从1981年的4.9亿减少到目前的8800万.中国脱贫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 [材料二] 通过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使极端贫困人口和刚脱贫易返贫人口分别减少到 2900万和约6000万.我国经历了从最初的单纯性“输血 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 式扶贫 的过程.即政府向贫困人口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到把国家政策扶贫.投资扶 持等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结合起来的过程.通过国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 入.引导农民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大量事实表明.在反贫困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为我国在21世纪走向全面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反贫困战略的转变蕴涵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什么? (2)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分析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意义.38.答案要点 (1)从材料可见.我国反贫困战略从单纯性“输血 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 式扶贫.就是注重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与外衣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等原理的表现.(考生回答出其中任何一个原理都可以得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扶贫的战略上.把“输血 与贫困地区干群启动内在机制“造血 结合起来.是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的表现.(注:考生可以从“内因与外衣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角度回答.只要原理把握准确.并结合材料分析就可以酌情给分.但本小点最高不能超过5分) (2)开发式扶贫就是中央和各地政府通过政策.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兴农.市场引导等多种扶贫方式.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非常重要的.在扶贫工作中只有贫困地区干群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走出贫困.开发式扶贫体现了群众观点的贯彻.(只回答原理不分析材料者只能给2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简述其中的哲学依据.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