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是匀强电场中的四个点.它们正好是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电场线与矩形所在平面平行.已知a点的电势为20 V.b点的电势为24 V.d点的电势为4 V.如图.由此可知c点的电势为 ( ) A.4 V B.8 V C.12 V D.24 V 19如图.卷扬机的绳索通过定滑轮用力F 拉位于粗糙斜面上的木箱.使之沿斜面加速向上 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增加的动能与木箱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 B.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克服摩擦力和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之和 C.木箱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木箱增加的重力势能 D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增加的机械能与木箱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之 和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A、B、C、D、E、F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A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C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其氢化物反应能生成盐,D与E同主族,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2.请回答:
(1)元素C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第二周期第ⅣA族
第二周期第ⅣA族

(2)元素D的单质与金属钠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可作潜水面具中的供氧剂,这种化合物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Na2O2 +2H2 O=4Na++4OH-+O2
2Na2O2 +2H2 O=4Na++4OH-+O2

(3)D和E两种元素相比较,其原子得电子能力较强的是
(写名称).
以下说法中,可以证明上述结论的是
bc
bc
(填写编号).
a.比较这两种元素的常见单质的沸点
b.二者形成的化合物中,D元素的原子显负价
c.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比较这两种元素氢化物的水溶液的酸性
(4)元素A、D、E与钠元素可形成两种酸式盐(均含有该四种元素),这两种酸式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HSO3-+H+=SO2↑+H2O
HSO3-+H+=SO2↑+H2O

(5)由元素A、B、D组成的一元酸X为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剂,元素A、F组成的化合物为Y.在等体积、等pH的X、Y的溶液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粉,反应后若最后仅有一份溶液中存在锌粉,则反应过程中两溶液中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X
Y(填“>”、“=”或“<”)
(6)元素F的单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工业上主要是通过电解其钠盐的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该气体,假定装入的饱和溶液为100mL(电解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当测得阴极上产生11.2mL(标准状况)气体时停止通电,将溶液摇匀,此时溶液的pH为
12
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9分)A、B、C、D、E、F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A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C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其氢化物反应能生成盐,D与E同主族,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2。请回答:

 (1)元素C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2)元素D的单质与金属钠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可作潜水面具中的供氧剂,这种化合物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D和E两种元素相比较,其原子得电子能力较强的是       (写名称)。

    以下说法中,可以证明上述结论的是       (填写编号)。

    a. 比较这两种元素的常见单质的沸点

    b. 二者形成的化合物中,D元素的原子显负价

    c. 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 比较这两种元素氢化物的水溶液的酸性

   (4)元素A、D、E与钠元素可形成两种酸式盐(均含有该四种元素),这两种酸式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5)由元素A、B、D组成的一元酸X为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剂,元素A、F组成的化合物为Y。在等体积、等pH的X、Y的溶液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粉,反应后若最后仅有一份溶液中存在锌粉,则反应过程中两溶液中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X     Y(填“>”、“=”或“<”)

   (6)元素F的单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工业上主要是通过电解其钠盐的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该气体,假定装入的饱和溶液为100mL(电解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当测得阴极上产生11.2mL(标准状况)气体时停止通电,将溶液摇匀,此时溶液的pH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9、磁强计实际上是利用霍尔效应来测量磁感应强度B的仪器。其原理可解释为:如图12所示的一块导体接上abcd四个电极,将导体放在匀强磁场之中,ab间通以电流Icd间就会出现电势差,只要测出这个电势差U的值,就可测得磁感应强度B。试推导B的表达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7、电磁流量计是对管道内部流体流动没有任何阻碍的仪器,广泛应用于测量高粘度及强腐蚀性流体的流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管内横截面的流体的体积)。假设流量计是如图10所示的横截面为长方形的一段管道,其中空部分的长、宽、高分别为图中的abc。流量计的两端与输送流体的管道相连接(图中虚线),流量计的上下两面是金属材料,前后两面是绝缘材料。现在流量计所在处加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前后两面,当导电流体稳定地流经流量计时,在管外将流量计上、下两表面与串接了电阻R的电流表的两端连接,I为测得的电流值。已知液体的电阻率为ρ,不计电流表的内阻,则可求得流量为(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本题为选做题,包括A、B两题。选学《化学与生活》模块的考生答A题,选学《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考生答B题,每位考生只可选做1题。若两题都作答,则以A题计分。

A.《化学与生活》高.考.资.源.网

2010年第41届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回答下列问题:

⑴(5分)①世博园地区的改造提升了上海的环境质量,位于规划区的一座大型钢铁厂搬迁后,附近居民将不再受到该厂产生的红棕色烟尘的困扰。你认为棕红色烟尘是  

A.CaCO3粉尘    B.P2O5粉尘    C.Fe2O3粉尘    D.SiO2粉尘

②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处理废水时加入明矾可作为混凝剂以吸附水中的杂质,明矾的化学式为   ▲   ;利用漂白粉可用来杀菌消毒,工业上利用氯气和石灰水制取漂白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③世博会期间,为了确保空气质量的优良率,人们需要定时测定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来计算出空气污染指数。因此,人们需要监测的空气污染物除了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以外,还有  ▲ 

⑵(5分)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它由钢筋混凝土、7000多块红色铝板和1200多块玻璃等建成。

①钢筋混凝土     (选填“是”或“不是”)复合材料。

②生产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玻璃都需要用到的主要原料是    ▲    

③石英玻璃化学稳定性强、膨胀系数小,是一种特种玻璃,石英玻璃的主要成分是     ▲  ;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实际上不是硅酸盐材料,而是一种   ▲  

(选填“橡胶”或“纤维”或“塑料”)有机玻璃是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  ▲   反应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⑶(5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上海世博会的亮点之一是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①现在人们使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充分体现了低碳经济,物质的量相同的乙醇与汽油(设为C8H18)均完全燃烧产生的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人们已尝试使用  ▲   作为汽车燃料可真正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②世博停车场,安装有汽车尾气催化光解设施,它能将汽车尾气中CO和NOx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写出CO和NOx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世博会期间将用可降解的“玉米塑料”替代一次性饭盒、并可被用来制作世博会证件及胸卡,目的是为了防止产生    污染。

B.《有机化学基础》

⑴为了检验和除去下表中的各种所的杂质(括号里的物质),请从①中选出适当的检验试剂,从②中选出适当的除杂试剂,将所选的答案的括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物     质

检验试剂

除杂试剂

甲烷(乙烯)

酒 精(水)

①检验的试剂:

A.无水硫酸铜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溴水   D.氢氧化钠溶液

②除杂试剂:a.无水硫酸铜   b.乙酸   c.新制的生石灰   d.溴水

③写出除杂时,乙烯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⑵如右图,在左试管中先加入2mL 95%的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         入3mL浓硫酸,再加入2 mL乙酸,充分摇匀。在右试管中加入5mL饱和Na2CO3溶液。按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对左试管小火加热3~5min后,改用大火加热,当观察到右试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实验生成的乙酸乙酯,其密度比水   ▲   ,是有特殊  ▲   味的液体。分离右试管中所得乙酸乙酯和Na2CO3溶液的操作为(只填名称)     ▲     ,所需主要仪器为   ▲     。反应中加入浓硫酸的作用:    ▲     

⑶A、B、C、D四种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如下转化关系:

 

 

已知D的化学式为C4H8O2,则:

①A、B、C的结构简式:A    ▲     、B      ▲   、C    ▲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A→B:                 ▲                        

C→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