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该树立科技意识.这是因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 ③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④实践的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 A.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 ④ [破译思路] 此题是一道组合式选择题.题干与题肢之间存在着很清晰的因果关系.题干内容是“果 .题肢是此“果 的多个原因.即青年学生树立科学意识的原因.“科教 为什么能够“兴国 ?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而必须通过人和物才能表现出来.而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就是智力和体力的统一体.所以选项① ②④都是正确的.③项与题干讲的“科教兴国 树立科技意识的必要性意思不相符.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因此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 [解题反思] 该题是一道因果关系的组合式的选择题.当年抽样统计结果:难度为0.5.漏选② “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 或④ “实验的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体 的考生分别占20.9%和18.4%.可见.理解②和④是正确选择此题的关键.题干设计的背景材料联系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内容.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树立科技意识.问题是要考生反过来理解“青年学生树立科技意识 究竟是因为什么.这就要求考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即智力和体力的统一体--人.才能发挥出来.它启示我们教学中必须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善于把知识扩展.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怎样决定认识?认识又通过什么.怎样对实践起反作用?所有这些都必须全面把握.如果只知表面.不深入扩展.就会造成知识的缺陷.难以适应当今高考的要求. ⒉ 我国有“小儿辩日 的 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辩论给了我们的启示是 A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 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两点:第一 准确理解题干所设计的情景.两小儿辩日都只是看到事物的现象.并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第二注意比较选项与题干是否一致.A项本身错误可以首先排除.因为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B 项是正确选项.因为它强调了感性认识.并指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理性认识.符合题干要求.C项观点正确.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范围.而题干的设置的情景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范围.不符合题意. 故不选.D项中提到的“认识 应当既有感性认识还包括理性认识.所以与题干讲的感性认识不完全相符.故也不能选. 该题正确的选项是B. [解题反思] 该题抽样统计结果表明:有一定的难度.也有较高的区分度.难度为0.35.该题有两个特点.其一.题干没有严格的“限制 .“两小儿辩论给我们的启示 .这里的“启示 是指我们感到的.在题肢中的选择范围较大.其二.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所给的大多数选项观点本身都是正确的.又都与题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关系.增加了题目的难度.该题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答题时必须经过反复思考认真审题.准确理解题干意思.千万不要草率了事.第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双基 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无论试题如何千变万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都能准确地把握它.关于认识的过程发展问题要注意.人类的每个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首先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在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基础上.经过思考.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即理性认识.同时.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认识的结束.应当在实践的过程中继续向深度.向广度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⒊近年来.看相算命.巫医.巫术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对此.我们坚决反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封建迷信 A.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片面的 B.是主观的东西.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 C.与科学的认识是对立的 D.只反映事物的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破译思路] 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科学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对实践起指导作用.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封建迷信思想是对事物歪曲的反映.是一种与科学认识对立的错误认识.它对实践以错导的作用.对社会具有危害性.所以我们必须反对.故应选C项.A.B.D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而且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所以本题的答案为C. [解题反思] 根据试卷抽样统计结果表明:有四分之一的考生选择是错误的.反映出这部分考生在哲学的学习中存在着一是基础知识薄弱.二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准确全面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理解能力.在提高分析能力方面.注意加强训练.善于捕捉社会最新信息.把材料带进课堂.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去提高分析能力.切忌机械式的死记硬背. ⒋“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的关键要懂得.我们学习的认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什么“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是因为真理也要发展.人的认识是受时间.地点.条件限制的.如果时间.地点.条件发生了变化.今天占有的真理将来也可能变成不是真理.因此.我们就要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因此.C项符合题干的要求.应入选.A.B.D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 [解题反思] 高考政治试题重视学生能力的考查.并非意味着削弱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要求.恰恰相反.学生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另外.高考命题时.还特别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哲学常识包含唯物论.辨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大部分.这四部分并非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特别是前三部分联系更紧密.我们讲唯物是辨证的唯物.我们的辨证法是唯物的辨证法.我们讲认识论是辨证唯物的认识论.因此.我们在理解和分析问题时.必须从三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全盘考虑.学习时融会贯通. ⒌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的诗句加以讽刺.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道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题目就苏东坡对“秋菊落英 的认识.要求学生指出他错在哪里.四个选项都对题干的意思有所体现.但要求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秋菊到底落英不落英.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也一样.所以B项是最佳选项.A项的干扰性很强.苏东坡下结论的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和.只是局部的.自己看到的事实.C项没有反映题干要求.D项的说法是片面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解题反思] 此题立意新颖.选项设计巧妙.难度较大.许多考生选了A项.究其原因是没有审清题意.把苏东坡的错误简单化.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必须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认识论的各个知识点研究的对象.说明什么问题和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全面的把握.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过程.认识的发展和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等知识要通盘把握.切忌蜻蜓点水.只知其一.第二.这个知识点高考试题已经考过多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