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①给坩埚加热,要把它放在泥三角上,如需移动坩埚必须用坩埚钳夹住 ②在使用容量瓶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③可用酸式滴定管装KMnO4溶液 ④取用白磷必须用镊子夹取,切割白磷必须在水中进行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A.用试管取出试剂瓶中的Na2CO3溶液,发现取量过多,为了不浪费,把过量的试剂倒入试剂瓶中
B.制备Fe(OH)2沉淀时,可将盛有NaOH溶液的滴管,伸入FeCl2液面以下
C.用蒸发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应将蒸发皿中NaCl溶液全部蒸干才停止加热
D.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上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下口倒出
K3[Fe(C2O4)3]·3H2O[三草酸合铁(Ⅲ)酸钾晶体]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可作为有机反应的催化剂。实验室可用铁屑为原料制备,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FeSO4+H2C2O4+2H2OFeC2O4·2H2O↓+H2SO4
2FeC2O4·2H2O+H2O2+H2C2O4+3K2C2O42K3[Fe(C2O4)3]+6H2O
2Mn+5C2
+16H+
2Mn2++10CO2↑+8H2O
回答下列问题:
(1)铁屑中常含硫元素,因而在制备FeSO4时会产生有毒的H2S气体,该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下列吸收装置正确的是 。
(2)在将Fe2+氧化的过程中,需控制溶液温度不高于40 ℃,理由是 ;得到K3[Fe(C2O4)3]溶液后,加入乙醇的理由是 。
(3)晶体中所含结晶水可通过重量分析法测定,主要步骤有:①称量,②置于烘箱中脱结晶水,③冷却,④称量,⑤ (叙述此步操作),⑥计算。步骤③若未在干燥器中进行,测得的晶体中所含结晶水含量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步骤⑤的目的是 。
(4)晶体中C2含量的测定可用酸性KMnO4标准溶液滴定。称取三草酸合铁(Ⅲ)酸钾晶体m g溶于水配成250 mL溶液,取出20.00 mL放入锥形瓶中,用0.010 0 mol·L-1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滴定。
①下列操作及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即可装入标准溶液
B.装入标准溶液后,把滴定管夹在滴定管夹上,轻轻转动活塞,放出少量标准液,使尖嘴充满液体
C.接近终点时,需用蒸馏水冲洗瓶壁和滴定管尖端悬挂的液滴
②有同学认为该滴定过程不需要指示剂,那么滴定终点的现象为 ,若达到滴定终点消耗高锰酸钾溶液V mL,那么晶体中所含C2的质量分数为 (用含V、m的式子表示)。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①用带橡皮塞的棕色试剂瓶存放浓硫酸
②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的方法是:往容量瓶中加水,塞好瓶塞,将容量瓶倒过来,若不漏水,将瓶塞旋转180°,再倒过来,看是否漏水
③配置氯化铁溶液时,将一定量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④可用FeCl3溶液除去试管内难以刷去的铜迹
⑤欲测某溶液的pH,需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再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试纸上,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⑥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⑦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
⑧滴定管装液前,应该检查是否漏水
A.①④ B.②④⑤ C.①③ D.②③④⑥⑦⑧
为探究Fe(NO3)2等硝酸盐热分解产物和产物的性质,某化学小组开展如下探究性学习:
【查阅资料】金属活泼性不同,其硝酸盐分解产物不同
(1)K→Na活泼金属的硝酸盐分解生成亚硝酸盐和氧气;
(2)Mg→Cu等较活泼金属的硝酸盐分解生成氧化物、NO2和O2;
(3)Hg以后不活泼金属的硝酸盐分解生成金属、NO2和O2。
2KNO32KNO2↑+O2↑ 2Cu(NO3)2
2CuO+4NO2↑+O2↑
2AgNO32Ag+2NO2↑+O2↑
【实验一】探究Fe(NO3)2热分解固体产物中Fe元素的价态。该小组甲同学将其溶于足量的稀H2SO4得到相应两份溶液,进行以下探究实验。
【提出猜想】
猜想一:Fe元素只显+2价;
猜想二:Fe元素只显______价;
猜想三:Fe元素_________。
【实验操作】①向一份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②稀酸性KMnO4溶液中滴入另一份溶液。
【实验现象】实验① ;
实验② 。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则Fe(NO3)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实验二】探究Fe(NO3)2热分解气体产物的性质。小组乙、丙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收集时操作恰当,几乎没有空气)
实验步骤:①连接仪器;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取一定质量Fe(NO3)2装于大试管,并重新连接好仪器;④加热;⑤……
(1)乙同学使用A装置收集气体,恰好收集到27mL红棕色气体,要从水槽中取出量筒,乙同学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
(2)乙同学用带火星木条检验量筒内气体时,发现木条燃烧,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气体中只有NO2 b.气体是O2、NO2的混合物
c.支持燃烧的气体只有O2 d.NO2支持燃烧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