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小灵.小敏在参加冬令营活动时迷路.天色渐晚.想点火求救.却找不到火源.情急之下.他们决定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制造火源.于是.他们找来几段干稻草.用随身携带的药棉裹紧.封住两头.放在木板上.以另一块小木板压住.朝一个方面不断转动.当稻草碾碎.闻到焦味时.将棉条断开.稻草遇氧而燃.终获火种.两人很快获救脱险.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决实际就必须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B.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C.善于抓住重点 D.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2.小灵.小敏取火成功启示我们.要解决好实际问题.除了应具备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 A.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B.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C.通过实践发现新的规律 D.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析:这是2001年全国“3+2 高考的两道试题.本题主要通过设问.着重考查考生对认识论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是由于他们正确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了取火的行动中.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了必要条件.表明科学理论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把科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学以致用这是认识的目的.也是人们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故第1题选A.B.C项与材料无关.D项与题意强调的坚持科学理论.关键是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论是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只有真正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在实践中唯物辩证地把握客观实际情况.做到活学活用.才不会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墨守成规.B.C.D项与题意强调的小灵.小敏对知识的活学活用不相符.故不选. 答案:1.A 2.A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见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 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 例3.沈括通过实地考察.用“地势高下之不同 解释了白诗所描绘的景色.这说明( ) A.调查研究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 B.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例4.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解析:这是2001年全国“3十2 高考的两道题.本题通过对白居易诗的说明作为问题情境.根据设问着重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3题.沈括用“地势高下之不同 解释了白诗所描绘的景色.通过他亲身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得来的.这说明A.C当选.对于个人而言.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对于人类而言.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有了实践.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但没有实践.一定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一切真知出自实践.沈括通过实地考察.对“白诗 中的现象有了更进-步的认识.揭示出事物一定的联系.是认识的深化.故D也当选.B项与题意不符.题意强调认识的获得.发展.而B项强调的是认识的反作用.4题.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是对这一景象中花与气温和海拔内在本质联系的揭示.是理性认识.是不能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它正确揭示了白居易用感官感知的这一景象的原因.而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故B项当选.A项是解释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而题意强调的是与前人的认识相比为什么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C项着重点在于强调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与题意不符.D项与本题无关. 答案:3.A.C.D 4.B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