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A).为了测定实验室长期存放的Na2SO3固体的纯度.准确称取W g固体样品.配成250 mL溶液.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 方案I:取25.00 mL上述溶液.加入足量的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过滤.洗涤和干燥沉淀.称得沉淀的质量为m1 g 方案Ⅱ:取25.00 mL上述溶液.加入足量的盐酸酸化的Ba(NO3)2溶液.过滤.洗涤和干燥沉淀. 称重.其质量为m2 g 方案Ⅲ:取25.00 mL上述溶液.用a mol/L 的酸性KMnO4溶液进行滴定.(5SO32-+2MnO4-+6H+→5SO42-+2Mn2++3H2O).消耗KMnO4溶液b mL. (1)配制250 mL Na2SO3溶液时.必须用到的实验仪器有:烧杯.玻棒.滴管.药匙和 . . (2)在方案Ⅲ中滴定时是否需要选择指示剂? .滴定终点的颜色变化是 . (3)写出Na2SO3固体氧化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 (4)用方案Ⅲ的实验数据.计算Na2SO3的纯度为 . (5)实验中发现.方案Ⅱ测定的Na2SO3纯度比方案I和方案Ⅲ的结果都要低得多.试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 (6)请再设计一个测定Na2SO3固体的纯度的实验方案. . 26(B). 下图是用浓硝酸.铜片.水等试剂探究浓.稀硝酸强氧化性并观察还原产物的实验装置. Ⅰ.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实验 将铜片置于具支试管的底部.在分液漏斗中加入约5mL浓硝酸.往具支试管中放入约2mL浓硝酸.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气体. (1)具支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中观察到能证明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的现象是 . Ⅱ.稀硝酸的强氧化性实验 (3)上述反应完成后.欲进一步证明稀硝酸也具有强氧化性.紧接的简便.合理的实验操作是 . (4)能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生NO的实验现象是 . A. c中收集到无色气体, B. c中收集到的无色气体接触空气后变为红棕色, C. b中产生的无色气体接触空气后变为红棕色, Ⅲ.实验反思 (5)利用该装置先进行铜与浓硝酸反应.再进行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其好处是 . Ⅳ.问题讨论 用等质量铜片与等体积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时.发现反应后所得溶液前者呈绿色.后者呈蓝色.对此有两种看法: ①两者颜色不同的原因.是因为Cu2+浓度差异引起的. ②前者溶液呈绿色.是因为生成的红棕色NO2溶解于溶液中引起的. (6)你认为上述看法 合理.若是①合理.说明理由.若是②合理.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 .27. 高锰酸钾是锰的重要化合物和常用的氧化剂.以下是工业上用软锰矿制备高锰酸钾的一种工艺流程. (1)KMnO4稀溶液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其消毒机理与下列物质相同的是 . a. 84消毒液 b. 双氧水 c. 苯酚 d. 75%酒精 (2)高锰酸钾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下列试剂保存不需要棕色试剂瓶的是 . a. 浓硝酸 b. 硝酸银 c. 氯水 d. 烧碱 (3)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 . (4)若不考虑物质循环与制备过程中的损失.则1 mol MnO2可制得 mol KMnO4. (5)该生产中需要纯净的CO2气体.若实验室要制备纯净的CO2所需试剂最好选择 . a. 石灰石 b. 稀HCl c. 稀H2SO4 d. 纯碱 所需气体发生装置是 . (6)操作Ⅰ的名称是 ,操作Ⅱ是根据KMnO4和K2CO3两物质在 上差异.采用 .趁热过滤得到KMnO4粗晶体的.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本题共12分)六水合高氯酸铜 [Cu(C1O4)2 ·6H2O]是一种蓝色晶体,易溶于水,120℃时开始分解。实验室用硫酸铜的粗产品制备少量高氯酸铜晶体的流程如下:

已知:

离子
溶液pH值
开始沉淀
沉淀完全
Fe2+
7.6
9.6
Fe3+
2.7
3.7
Cu2+
5.2
6.4
(1).写出A→B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溶液C中加入稀硫酸调至pH=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欲检验溶液C中的杂质是否除净,其操作是                                 
(4).蒸发至__________(填写现象),然后经过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填写操作),得到纯净的蓝色晶体。
(5).为了测定硫酸铜的粗产品的纯度,某同学称量硫酸铜的粗产品2.000g、           、(填写实验步骤)过滤、洗涤沉淀、在空气中灼烧,至质量不再改变时,称得质量为0.58816 g。
(6).该样品的纯度为___________。如果样品的实际纯度为93.2%,则测定的相对误差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A题适合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的考生解答,B题适合使用一期课改教材的考生解答。

26.(A)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铁与硫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反应所得固体M的成分,设计了如图装置。倾斜A使稀硫酸(足量)与固体M充分反应,待反应停止后,B装置增重,C装置中溶液无变化,反应后进入量气管气体的体积为V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

     

由上述实验事实可知:

(1)①固体M中一定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中一种物质的质量可以确定为___________g(用代数式表示)。

(2)B装置的名称是________。

写出B装置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实验中没有B装置,则C装置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稀硫酸和固体M反应后溶液中还残留淡黄色固体,该固体是_____________,要分离出该固体,在实验操作中,除烧杯外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

(5)通过进一步实验,测得固体M中各种成分的质量之和小于反应前铁粉和硫粉的质量之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a.M中有未反应的铁和硫   

b.测定气体体积时水准管的水面高于量气管的水面

c.A中留有反应生成的气体   

d.气体进入D装置前未用浓硫酸干燥

(B)

某化学小组采用类似制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以环己醇制备环己烯

           

已知:

   

 

密度(g/cm3

熔点(℃)

沸点(℃)

溶解性

环已醇

0.96

25

161

能溶于水

环已烯

0.81

-103

83

难溶于水

(1)制备粗品

    将12.5 mL环己醇加入试管A中,再加入1mL浓硫酸,摇匀后放入碎瓷片,缓慢加热

至反应完全,在试管C内得到环己烯粗品。

①A中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导管B除了导气外还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②试管C置于冰水浴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精品

①环己烯粗品中含有环己醇和少量酸性杂质等。加入饱和食盐水,振荡、静置、分层,环己烯在_________层(填上或下),分液后用_________(填入编号)洗涤。

a.KMnO4溶液    b.稀H2SO4    c.Na2CO3溶液

②再将环己烯按下图装置蒸馏,冷却水从_________口进入。蒸馏时要加入生石灰,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收集产品时,控制的温度应在_________左右,实验制得的环己烯精品质量低于理论产量,可能的原因是(    )

a.蒸馏时从70℃开始收集产品

b.环己醇实际用量多了

c.制备粗品时环己醇随产品一起蒸出

(3)以下区分环己烯精品和粗品的方法,合理的是_________。

a.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用金属钠

c.测定沸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硫酸亚铁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某课外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废铁屑与稀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FeSO4?X H2O,并测定该晶体中结晶水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铁屑表面少量的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a H2O )对制取硫酸亚铁有无影响
(填“有”或“无”.其原因是
生成的少量Fe3+与铁屑反应转化为Fe2+
生成的少量Fe3+与铁屑反应转化为Fe2+
,该步实验的关键是保证
铁屑
铁屑
过量(填“硫酸”或“铁屑”);
(2)FeSO4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100g水 18.5 20.8 26.3 32.8 40.1 48.4 52.4 50.9 43.7
由于铁屑中含有C、Si等杂质,为了使FeSO4 溶液的浓度增大,便于反应后分离溶液和残渣.该小组实验时采取了水浴加热和趁热过滤的方法,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
硫酸亚铁晶体析出
硫酸亚铁晶体析出
.你认为实验时的水浴温度最好控制在
60
60
℃左右.从滤液中获得FeSO4?xH2O,下列操作中不需要的是
B
B

(A)冷却            (B)蒸发
(C)结晶          (D)洗涤        (E)过滤
(3)以下是测定FeSO4?xH2O中结晶水含量的实验流程.(称量仪器为电子天平)


①其加热装置正确的是
C
C



②重复操作II、III、IV,直到连续两次称量结果相差不超过
0.001
0.001
g;
③操作III必须要在
干燥器
干燥器
中(填仪器名称)进行.
(4)以下结晶水含量测定操作正确的是
C
C

A、加热时,晶体溅出坩埚,再加些FeSO4?xH2O
B、加热时,先用小火,后用大火加热至最后
C、加热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D、恒重操作是指加热、冷却、称量这一过程重复两次
(5)实验中出现下列情况时,将对X值有何影响(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灼烧时有黑色固体出现
偏大
偏大
;在冷却过程中,无水硫酸亚铁又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
偏小
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2?南京模拟)实验室用硫酸铵、硫酸和废铁屑制备硫酸亚铁铵晶体的方法如下:
步骤1:将废铁屑依次用热的碳酸钠溶液、蒸馏水洗涤.
步骤2:向盛有洁净铁屑的烧杯中加入稀H2SO4溶液,水浴加热,使铁屑与稀硫酸反应至基本不再冒出气泡为止.趁热过滤.
步骤3: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H42SO4固体.
表1  硫酸亚铁晶体、硫酸铵、硫酸亚铁铵晶体的溶解度(g/100g H2O)
物质 0℃ 10℃ 20℃ 30℃ 40℃ 50℃ 60℃
FeSO4?7H2O 15.6 20.5 26.5 32.9 40.2 48.6 -
(NH42SO4 70.6 73.0 75.4 78.0 81.0 - 88.0
(NH42SO4?FeSO4?6H2O 12.5 17.2 21.0 28.1 33.0 40.0 44.6
(1)步骤2中控制生成的硫酸亚铁中不含硫酸铁的方法是
保持铁过量
保持铁过量

(2)在0~60℃范围内,从硫酸亚铁和硫酸铵的混合溶液中可获得硫酸亚铁铵晶体的原因是
在0~60℃范围内,同一温度下硫酸亚铁铵晶体的溶解度最小
在0~60℃范围内,同一温度下硫酸亚铁铵晶体的溶解度最小

(3)为了从步骤3所得溶液中获得硫酸亚铁铵晶体,操作是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冰水洗涤,干燥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冰水洗涤,干燥

(4)测定硫酸亚铁铵晶体中Fe2+含量的步骤如下:
步骤1:准确称取硫酸亚铁铵晶体样品a g(约为0.5g),并配制成100mL溶液;
步骤2:准确移取25.0mL硫酸亚铁铵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
步骤3:立即用浓度约为0.1mol?L-1KMnO4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稳定的粉红色,即为终点;
步骤4:将实验步骤1~3重复2次.
①步骤1中配制100mL溶液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烧杯
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烧杯

②为获得样品中Fe2+的含量,还需补充的实验是
准确测定滴定中消耗的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
准确测定滴定中消耗的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从回收的含铜电缆废料中提取铜时,假若设计如下两种方案,回答有关问题。

方案甲:

方案乙:

(1)两个方案中,符合当前生产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是方案       ,理由是     方案第一步“灼烧”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气体、粉尘、烟雾。

(2)方案乙中铜溶解生成蓝色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

(3)为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最后一步所得浅绿色滤液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自然干燥可得到一种结晶水合物的晶体。获得晶体后对其进行检测:

①先取a g的晶体进行脱水实验,获得无水固体为(a—1.26)g

②将无水固体溶于足量的水配成溶液后滴加1.00mol/L的氯化钡溶液,当滴加10.00mL溶液时,沉淀恰好完全。通过计算测知该晶体的化学式是              

(4)氯化亚铜(CuCl)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国家标准规定合格的CuCl产品的主要质量指标为CuCl的质量分数大于96.5% 。工业上用硫酸铜等原料常通过下列反应制备CuCl :

2CuSO4+ Na2SO3 + 2 NaCl + Na2CO3=2 CuCl ↓+ 3 Na2SO4 + CO2

测定CuCl质量分数时先准确称取所制备的0.2500g CuCl样品置于一定量的0.5mol·L-1 FeCl3 溶液中,待样品完全溶解后,加水20mL,用0.1000mol·L-1 Ce(SO42溶液滴定到终点,消耗24.60mL Ce(SO42溶液。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 3++CuCl=Fe 2++Cu2++Cl ,Ce4+ + Fe 2+ =Fe 3+ + Ce3+

    计算上述样品中CuCl的质量分数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