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凸透镜焦距为12厘米.当物体由距透镜36厘米处沿主轴向镜移动到距离透镜20厘米处时 ( ). A.像变大.像距大于24厘米 B.像变大.像距小手24厘米 C.像变小.像距大于24厘米 D.像变小.像距小于24厘米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小华和小红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他们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的凸透镜,取高度h为8厘米的物体进行实验.调节好实验装置后,他们分别取不同的物距u、并移动光屏找像,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将相应的像距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h′
(厘米)
1 32.0 14.4 3.6
2 25.0 16.7 5.3
3 22.0 18.3 6.7
表二: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h′
(厘米)
4 19.0 21.1 8.9
5 15.0 30.0 16.0
6 12.0 60.0 40.0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数据中物距u、像距v及成像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__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或3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且______时,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③小红同学计算了表一中物距与像距之和,由此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与像距之和越小,成的像越大.
小华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判断小红的结论是______的(选填“正确”、“错误”).
④小华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物距与像距之和,提出了一个猜想:“当物距与像距之和最小时,可能会成等大的实像”.为了验证该猜想,他们应将物距设定在______厘米的范围内继续进行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2?虹口区二模)小华和小红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他们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的凸透镜,取高度h为8厘米的物体进行实验.调节好实验装置后,他们分别取不同的物距u、并移动光屏找像,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将相应的像距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h′
(厘米)
1 32.0 14.4 3.6
2 25.0 16.7 5.3
3 22.0 18.3 6.7
表二: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h′
(厘米)
4 19.0 21.1 8.9
5 15.0 30.0 16.0
6 12.0 60.0 40.0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数据中物距u、像距v及成像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所成的像越大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所成的像越大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或3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且
物距大于像距
物距大于像距
时,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③小红同学计算了表一中物距与像距之和,由此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与像距之和越小,成的像越大.
小华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4、5和6
4、5和6
,判断小红的结论是
错误
错误
的(选填“正确”、“错误”).
④小华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物距与像距之和,提出了一个猜想:“当物距与像距之和最小时,可能会成等大的实像”.为了验证该猜想,他们应将物距设定在
19~22
19~22
厘米的范围内继续进行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发光物体等器材,做其中“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部分实验.
实验中他们首先观察、记录了所用凸透镜的______,并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接着他们按表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要移动光屏直至在其上观察到发光物体清晰的像,并将相应的像距v及像高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f=10厘米,物高4厘米) 表二(f=10厘米,物高4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
(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
(厘米)
1 50 12.5 1 4 18 22.5 5
2 35 14 1.6 5 15 30 8
3 30 15 2 6 12 60 20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且像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5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③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像距v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______.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实像时,______.
⑤你认为该组同学所做“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是否完善?请简述主要理由: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理解题:
                                       眼    睛
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如图所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的.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10cm.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从眼的光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就越清楚.阅读上文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缩小
缩小
倒立
倒立
像,眼睛与照相机不同之处是
像距不变而焦距改变
像距不变而焦距改变

(2)正常眼睛观察物体的最佳距离为
25厘米
25厘米

(3)某人视力正常,当他用平面镜仔细观察自己的脸部时,应当把镜子拿到离眼睛
12.5厘米
12.5厘米
处最为合适.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1?徐汇区二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发光物体等器材,做其中“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部分实验.
实验中他们首先观察、记录了所用凸透镜的
焦距
焦距
,并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接着他们按表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要移动光屏直至在其上观察到发光物体清晰的像,并将相应的像距v及像高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f=10厘米,物高4厘米) 表二(f=10厘米,物高4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
(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
(厘米)
1 50 12.5 1 4 18 22.5 5
2 35 14 1.6 5 15 30 8
3 30 15 2 6 12 60 20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与2与3
1与2与3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且像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5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且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且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③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像距v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像距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
像距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实像时,
物高与像高的比值等于物距与像距的比值
物高与像高的比值等于物距与像距的比值

⑤你认为该组同学所做“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是否完善?请简述主要理由:
不完善,他们只用了一个焦距的透镜进行探究,得出的规律不具有普遍性
不完善,他们只用了一个焦距的透镜进行探究,得出的规律不具有普遍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