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图1所示: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木块的长度是 , 图1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如图1所示,小明利用铁架台、带有刻度的杠杆、重为1N的钩码(若干)等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精英家教网
(1)在挂钩码前,小明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低,他应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小明进行了两次杠杆平衡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
次序
动力
F1/N
动力臂
L1/cm
阻力
F2/N
阻力臂
L2/cm
1 4 10 4 10
2 4 10 2 20
①根据第1次实验,对杠杆平衡条件有以下猜想
猜想一:F1 L1=F2 L2    猜想二:F1:F2=L1:L2  猜想三F12L12=F22L22
结合第2次实验,能够排除的是猜想
 
(选填:“一”、“二”或“三”).
②第3次实验:2个钩码一组挂在杠杆右端如图2所示,另外3个钩码作为一组挂在左端时,杠杆水平平衡.请在图中画出本次实验时,杠杆上所挂钩码的示意图.③再通过多次实验…最终得到了杠杆平衡条件.
(3)书包重约15~20N,用量程0~5N的测力计不能直接测出书包重力,小明利用-米长的硬木尺(重力忽略不计)和书桌边缘,测量出三个数据从而粗略测出书包重力.请在方框内画出能测量书包重力的示意图(要求: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向上用力).除了读出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读数外,另外两个要测量的数据分别是:①
 
;②
 

精英家教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精英家教网如图1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测量A、B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
  物距/cm 像距/cm 像与物大小比较
第一次 12.0 12.0 等大
第二次 15.0 15.0 等大
实验表明:像与物体的大小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4)第(2)步中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B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这里应用了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控制变量法”)的物理方法.
(5)多次改变物距的大小主要是为了
 

A.减小错误                         B.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D.获得多组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6)实验中如果把平面镜向左倾斜,如图3,实验能否成功?说出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10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甲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着一个实心圆柱体逐渐浸入装有水的烧杯,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随圆柱体下表面浸入的深度h变化如图乙所示。(g=10N/kg)

⑴当圆柱体下表面浸入深度h为1.5cm时,其下表面所受的压强为        Pa。

⑵圆柱体的质量为        kg。

⑶圆柱体的密度为        kg/m3

24、(6分)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每次测量时都观察小车右端所对刻度线的位置),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接触面

毛巾

棉布

木板

阻力的大小

较大

小车运动的距离s/cm

18.30

26.83

       

(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为       

(2)分析表中内容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       

(3)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可得:若接触面完全光滑,且轨道足够长,小车将一直做        运动。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小丽同学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了解到的知识,思考了一个问题:当自己荡秋千运动到最高点时,如果自己受到的力全部消失,自己将会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呢?她做出了以下猜想,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图中的黑点表示小丽同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6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图6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